.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鹿港工藝名家,吳敦厚燈舖傳人吳怡德。
雖然鹿港街廓幅員不大,鹿港文史工作者陳仕賢曾統計,在這樣小的範圍內,就有60家廟宇,足見祭祀風氣興盛。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稱,匯聚了儒釋道等民間信仰的鹿港,是一處「神仙鄉」。
雖然隨著時代更迭,傳統禮俗漸漸稀薄,但相較於其他地方,鹿港仍保有一套相較完整的文化傳統。春節才過的鹿港,鄉親尤其有感。
來到中山路上的信泉家具行,創辦於1973年,以台灣檜木家具為主要商品的老店,坊間少見。笑容可掬的老闆娘許瓊、第二代黃欣眉向我們分享鹿港人逢年過節的慎重與考究。
神仙鄉全年祭祀不斷
正月最是繁忙。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得先從祭拜公媽(祖先)、神明、地基主開始,供品種類、數量務必採單數,當中包括雞鴨魚豬各一。
正月初九是天公生,從前一日的子時(半夜11點),舉行拜天公儀式,「早起的長輩,通常會在清晨四、五點就開始拜拜。」黃欣眉補充。供品除了五牲(豬羊雞鴨魚),還少不了麵線、壽桃等。
再來是緊接來到的上元節(元宵)。除了吃包有紅豆、花生餡的湯圓,往昔,「小學生要在晚上到學校操場集合,提著自己做的竹燈籠到中山路繞行一圈。」黃欣眉回憶。
上半年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是清明節。負責掌廚的婆婆媽媽會在過節的前一週向市場熟識的攤商預定春捲皮,並且預備上整桌的配料,當日祭祀公媽、神明與地基主。
較特別的是,鹿港保有「挹墓粿」(ip-bōng-kué)的風俗,即有親人入葬新墓的前三年,家中若有添丁或婚嫁,就必須舉行「培墓」(puē-bōng)的儀式。當日除了準備牲禮、糕粿等供品來祭祀祖先,還會放鞭炮,並且發送銅錢給小孩,在物資不豐裕的年代,這可是小孩子少有的零用錢收入來源。
象徵著夏季到來的端午,更是鹿港人咸認,可比過年更熱鬧的重大節日。彼時,當地的龍山寺會舉行龍王尊神遶境的儀式,同時迎請天后宮的水仙尊王到龍舟賽事現場,舉行龍舟開光及下水儀式,在過往,溪邊還會舉辦拔河比賽。這一日,婦女會向中藥行採購香料配方來包粽子,小孩子身上掛上香包。民間還有吃饘䬾(煎堆)的習俗,除了自家製作,城隍廟中也會主動提供給民眾享用。
端午後,接續來到的是中元節。七月初一鬼門開的普度儀式不可少。七月七日七星娘娘(七娘媽)生日,則須備好紙糊的七娘媽亭,以及特別製作中央凹陷的湯圓作為供品,鹿港人相信,這是為了盛接七娘媽的眼淚。
另外,鹿港人以八月一日作為普度最後一日,當地人咸認,這是給好兄弟在人間多遊玩一日的善意。鬼月時,還有王爺夜巡的「暗訪」儀式,特別的是,鹿港的暗訪並沒有固定時間,而是由神明降乩指示。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祭祀七娘媽的湯圓,中央微微凹陷,鹿港人說是為了盛裝織女的眼淚。(陳仕賢提供)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鹿港幅員不大,但至少有60間廟宇,是不折不扣的神仙鄉。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除了繁忙的正月,過端午,在鹿港可是一件大事。(外交部圖庫資料)。
因祭祀而起的藝術瑰寶
由於供品種類又多又繁複,且多由婦女張羅,「鹿港的媽媽們手藝都很好。」黃欣眉說。
另外是,舉凡與祭祀、傳統工藝相關的行業,在鹿港都相當興旺。光是在主要的中山路,就匯聚了木雕、神桌、金紙、香品、燈籠、糕點等店鋪。鹿港人早已習於將各門工藝內化於日常,林明德稱其「多藝在身」。
如國寶級的彩繪匠師郭新林,他在龍山寺、天后宮等廟宇的門扉、藻井,都留下雋永之作。但與此同時,他也擅書法,還是漢詩詩社「半閒吟社」的成員。
或踏入吳肇勳書法館,能聽書法家吳肇勳以爾雅的文讀閩南語朗誦詩詞、古文,他不僅諳曉文句中的音律、對仗之妙,還能吟詩作對,下筆成章。
或是在不經意間,行經一家銀樓,居然是由國家工藝獎得主、金雕大師鄭應諧所開設,櫥窗內陳列著巧奪天工的金雕藝術創作。
鹿港的文化厚度,一旦知悉,往往令人油然生出自嘆弗如的欽服。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鹿港民風儒雅,桌几搭配椅子,背後高懸字畫,即是標準的「鹿港味」。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創辦於清光緒三年的玉珍齋,是鹿港代表性的百年老店,店家正座落中山路與民族路路口。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長年投入彰化學研究。
低調優雅鹿港味
鹿港的文化底蘊,也體現在日常之中。在前身為望族辜家祖宅的「鹿港民俗文物館」裡頭,氣派的中堂慎重擺放著一組三件式的偌大神桌,背後牆上高懸的字畫,兩排一字排開成對的太師椅。
這是大戶人家的排場。但書法家吳肇勳告訴我們,即便是一般人的家裡,客廳也會有著基本的一張桌几,搭配兩張椅子,背後懸掛字畫。根據字畫的內容,可以看出主人的家學素養與品味,「這是最經典的『鹿港味』。」吳肇勳說。
這些家具也有考究之處。信泉家具行的第二代,黃欣眉介紹,鹿港傳統木作家具主要依循明式家具的造型,並沒有現今大宗進口中式家具的繁複華麗。
以信泉的產品為例,筆直的木料上均有著修飾用的「起線」。連接處使用榫卯接合,不用任何一根螺絲,使用上更為牢固、耐久。桌腳雕有麒麟腳、馬蹄腳的裝飾。更有甚者,會鑲嵌上手工雕刻的木雕裝飾。除了追求優雅流暢,更帶有手工家具的靈氣。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信泉家具行出品,以檜木搭配手工雕刻的木椅,取經明椅的造型,線條流暢,雕刻靈動。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鹿港書法家吳肇勳。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鹿港工藝的一大特色在於,工藝家會嘗試從傳統工藝邁往藝術創作。圖為攝於萬能錫藝館的作品,可見工藝師除了製作祭祀用的傳統錫器(右圖),也開始投入更富個人特色的藝術創作(左圖)。
把工藝推向藝術層次
百年來文化相承,也催化出鹿港的兩大藝術盛會。
1978年開始,逢端午舉辦的「鹿港慶端陽」(前身為「民俗才藝活動大會」),至今已超過40年歷史,不論規模與性質,都可比擬於現今常見的藝術節。
1996年,在工匠的祖師爺魯班神誕,鹿港舉辦「魯班公宴」,108桌的工藝品同場展出,其中包含人間國寶、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薪傳獎得主的作品,更顯其難得與燦爛非凡。
而除了承襲傳統,林明德指出:「鹿港的工藝,進一步發展為藝術,匠師成為藝師,甚為蛻變為藝術家。」放眼華人文化圈中,也是少有。
當我們在大街小巷上,探訪過一家又一家的工藝職人,這樣的說法被一次又一次地證實。
在捏麵人師傅施教鏞開設的茶坊「怡古齋」。作為捏麵人師傅第三代,精通捏麵、紙藝、陶藝的施教鏞自述,從小他就跟著父親到廟口跑江湖,也因此練就了隨機應變,觸類旁通的能力,他用台語俗諺自嘲:「腹肚那枵全步數,腹肚那飽無半步」(肚子若餓,就全是步數;肚子飽,就沒半步)。
怡古齋招牌的麵茶冰就是如此。早年物資有限,採糧食配給制度,持家的婦女一來為了撙節食材,而將麵粉保存多時,但由於台灣天氣潮溼,容易發霉,故又加工炒製,以求殺菌防蟲的效果,還能增添風味。怡古齋率先推出「麵茶冰」與「冰麵茶」等麵茶甜品,大受市場好評,也成為鹿港代表的小吃。
在怡古齋後方,是施教鏞的個人工作室。裡頭陳列的,是數量令人咋舌的捏麵創作,這是自云「還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創作」的職人,投入一輩子的珍貴資產。有宗教神話中的神仙、歷史人物、動植物,甚至動畫角色、祭祀供品,也包含農村社會流行的罐頭尪仔、鴨蛋尪仔等等。
難以想像是,這些作品僅憑一只牛角籤,搭配雙手的「捏拿擠壓」,就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造型以及唯妙唯肖的神韻。或許是深受廟宇藝術涵養,有人評價,施教鏞的捏麵作品,就有如交趾陶一樣的精緻。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施教鏞的捏麵創作,靈感時常擷取自生活,並且融入藝術家的幽默,其作品帶有交趾陶藝術的細膩繽紛。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施教鏞的捏麵創作,靈感時常擷取自生活,並且融入藝術家的幽默,其作品帶有交趾陶藝術的細膩繽紛。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捏麵師傅施教鏞。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由怡古齋創新發明的麵茶冰,至今已是鹿港經典小吃。
走出廟堂祭器的藝術品
我們也拜訪了有著歐式風格的「萬能錫藝館」。在城堡般氣派外觀的展館,裡頭陳列著是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萬能與其子陳炯裕、陳志揚、陳志昇,一門四人的錫藝創作。
林明德舉例,鹿港的木雕名家施至輝從神像雕刻跨足到耶穌像,正式開啟了藝術創作的路線。陳萬能亦如此。
由於「錫」之古字與「賜福」的「賜」同音,故廟堂祭器多以錫製作。接待我們的陳志揚,已是錫藝世家的第三代,他侃侃而談,由於過去錫的原料成本較高,為了壓低成本,故常與銅結合,因此錫器常給人「易壞又容易發黑」的印象。父親陳萬能因為看見祭器市場沒落的趨勢,大膽地採用純錫創作,就此一舉成名。
環顧館內的父子創作,有融合了神獸、神仙造型的對燈、燭台、供盤,也有走向純藝術創作的神仙、歷史人物、動植物等等。質地剛硬冷肅的錫材,也嘗試複合青銅、紅銅、金箔,或輔以彩繪,產生了既靈動又莊嚴的風格。
像萬能錫藝館這類,由工藝家自行開辦,集結個人作品的私人展館,放眼鹿港還真不少。陳志昇相當自豪地表示,當年因不少人渴望親賭作品,家人才決定成立住家結合展覽館的私人展覽館,而這樣的空間形式,也引起不少人起而效尤。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獅頭工藝師施竣雄、施智翔父子。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燈籠工藝師吳怡德。
走逛鹿港工藝櫥窗
而即便只是走在路上,我們也可以看見,曾經被丹麥藝術家彼得‧尼伯格(Peter Nyborg)譽為:「你做的燈籠實在是世界上最美。」國寶級燈籠師傅吳敦厚所創辦的燈舖。
縱然大師已然仙逝,但其五子吳怡德,仍甘願守著小小店面。「這是祖先傳下來的事業,一定要保存下來啊!」吳怡德理所當然地告訴我們,也說明了他甘願日復一日剖竹、編竹、裱紗、彩繪,持續著製作燈籠的理由。燈舖的作品也受到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Lady Gaga等名人政要的收藏。
又或,當踏入日治時代官舍改建的桂花巷藝術村內專門製作獅頭的獅公館工坊,工藝師施竣雄、施智翔父子正專注地一筆一畫地將獅頭彩繪上色。
閒談間,他們能信手拈來地告訴你,中原地區並非獅子原產地,但華人傳統把獅子視為吉祥神獸,繼而演變出多種造型。不同的獅頭造型,會呼應著武術特技的動作,因應廟宇、武館、庄頭的流派,形成流派特色。
他們不僅接受訂製創作,施竣雄也是獅頭的收藏家。遊客來到獅公館,可以看見又名「盒仔獅」的「客家獅」;別名「閉口獅」的「閩南獅」;「醒獅」等不同種類的獅頭。
如此這般,先民的文化遺風,在此留下或淺或深的痕跡。海明威用流動的饗宴來比喻巴黎,那麼當來到鹿港,就有如走逛在傳統工藝輪番登場的櫥窗吧,是場一日看不盡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