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樹的依偎
台灣的豐富多元有賴外來物種增色,但在地物種的故事與情感源流更是有趣且動人。
今日,疫情威脅已日減,國門開放,來去自由;但在疫情期間,隔離七加七是大家都熟悉的標語,「你知道台灣最古老七加七的由來嗎?是排灣族。」楊智凱天外飛來一個話題。昔日排灣族的部落門口會有兩種樹為界線,一是茄苳,一是雀榕,都是中低海拔常見的大樹,順理成章成為部落的界線與象徵。他們在樹下搭設草寮,當有外人要進到部落前,需先單獨在草寮隔離七天,確定身體沒有異狀,才可以進到部落,楊智凱玩笑說:「這不是什麼『順時中』,而是排灣族很古老的智慧。」
再聊茄苳,樹幹表皮呈灰紅褐色和老樹軀幹上常有瘤狀突起是辨識的特徵,也是先民常用的鄉土植物。俗諺道:「有話講話,無話講茄苳。」楊智凱描述此情境,跟朋友相約在茄苳樹下,若是人還沒到,跟著茄苳靜靜對望,跟它說說心裡的話,也是一種相伴,「這說的是人與樹之間很重要的連結關係,樹會給你一種特別的安定力量,我覺得這是一種哲學觀,跟心靈層面的依偎。」
楊智凱還特別想推薦台灣原生的苦楝樹,樹型優雅,花是小小朵、浪漫的淡紫色,三四月的開花時節,全樹有如紫雲覆蓋,浪漫脫俗。然,苦楝果然受名字之累,早年台灣民眾不愛種植。「苦是講果實,吃起來苦苦的,楝是指這植物可以練物,萃取纖維時,讓纖維純度更高之用。」楊智凱先說文解字,再把苦楝從頭到腳讚美一番,苦楝全身是寶,全株可用,取一把葉子,放在香蕉上,可催熟香蕉;葉子煮水或是萃取,可拿來殺菌,是皮膚用藥;苦楝花可以拿來煉精油,金黃的果實「金鈴子」,是中藥裡的一品。耐旱又耐鹽,也適合當作濱海植物。現在流行追季節花,拍美景,國外有櫻花,在台灣不妨追苦楝。
台灣更有許多地名、地景與樹相關,可讀出昔日的歷史地景。荷蘭建築師Francine Houben設計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時,從當地枝椏糾結、根鬚盤錯的老榕樹群得到靈感,將之轉化成開放、流動又寬敞的榕樹廣場。
最近因電影《悲情城市》重映再受矚目的小鎮「九份」,其名稱由來也與樟樹有關。台灣曾經是世界的樟樹王國,九份地區原是滿山遍野的樟樹,昔日提煉樟腦,以十口腦(樟腦)灶為一份,「九份」之名代表當地有90個灶口;採樟樹是連根挖起,刨成木屑去萃取精油,樟樹被開採殆盡後,才發現底下有金礦,繼而開啟九份淘金的歷史,楊智凱道出這段悠遠的故事。同理可推,只要地名中有個「份」字,多數是與樟腦產業有關。
行道樹是城市中最養眼的綠意,能調節溫度、淨化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