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藝術的推手
來到國立臺灣美術館,為文協百年而策劃的展覽「進步時代:台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策展人林振莖說:「文協的這群人,不只努力提升台灣民眾文化向上,更是推動台灣新美術的無名英雄。」
如同歐洲14、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背後有美第奇家族贊助藝術家,寫下不朽的藝術篇章;在1920年代,台灣也有一群事業家,如林獻堂、楊肇嘉、中央書局等,默默支助藝術家的生活,讓他們在藝術殿堂能全力競技。
過往對於日治時期美術史的研究多著重在正式的美術殿堂,如台展、府展,及在日本當地舉辦的帝展,若以當今最夯的奧運來比擬,這些美術家可比上場比賽的選手,但是背後贊助商、教練、物理治療師、防護員等等,也同樣重要,林振莖這麼比喻。
從零碎的文獻資料中,林振莖爬梳出當年林獻堂贊助陳植棋、顏水龍、郭雪湖、李石樵等多位藝術家,他統計林氏至少捐助了2,700日圓之多,當時教師一個月的薪水僅40日圓。出身台中的仕紳楊肇嘉關注的領域則更多元,從音樂、美術、體育、文學、飛行都有,他更為藝術家們張羅個展,為其疏通人脈,帶動當時仕紳資助藝術活動,成為藝術家們的後援。「當時的藝術贊助並不是為了投資、增值,在那個時代買進這些畫其實是沒有價格的,等同於把錢丟到水裡面。」林振莖補充解釋,在那個時代有一群人,願意為了「大我」默默去付出,著實讓人感佩。
而當年中央書局營業部主任張星建,林振莖比喻他扮演穿針引線的經紀人角色,他義務幫忙籌辦展覽會,引薦藝術家認識地方有力人士,中央書局更成為藝術家們在中部的據點,比喻中央書局是「文化發電機」更是實至名歸。
「其實在這些美術展覽的背後對應的是一個民族的運動、民族的自覺。」林振莖表示。因為發現在美術場域上獲得的榮耀,更能引起社會關注,故藉由贊助藝術,提升美術評選的得名,爭取台灣人的尊嚴,證明台灣人也能跟日本人平起平坐。
而百年後,我們探問文協留給台灣什麼?「除了台灣主體性的萌芽外,台灣美術有賴於文協成員的付出,讓前輩藝術家能夠持續從戰前一直到戰後不停筆的創作,累積了台灣美術多元豐富資產,這個一定要算文協一筆的。」林振莖說。這些無私的藝術贊助是重要的引擎,讓藝術家能無後顧之憂的進行創作,從初始奠基,累積至今才有台灣美術多元的樣貌。「而且,文協現在還存在呦!就是台中的中央書局,有空到台中,一定要來看看。」採訪尾聲,林振莖提出穿越百年的邀約。
蔡蕙頻(左)、許美惠(右)指出,文協當時提出「台灣意識」的討論,仍是當代台灣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