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典範
城市浪人與善步工作室充分展現青年族群不可限量的潛質,他們將青年人才獨具的,對於外在世界的善感、躍躍欲試的熱情、不被框架拘束的創意,以及敢於嘗試的勇氣,轉化成實際行動上的優勢,為我們打開教育的想像,也填補了既有教育的闕如。
近年,因社群媒體的普及,加上太陽花學運的效益,不論政府或民間,均已開始意識到青年族群的重要。畢竟,唯有年輕人最能同理年輕人,正如張希慈說:「我們團隊的年紀與青年的年齡範圍差不多,因此特別擅長與這群人溝通,我們很了解他們的困境在哪裡,也知道該用哪種方式對待他們。」加上青年族群特別擅於跨領域思考,往往可從不一樣的視角提供意見,協助突破盲點,因此,聘用青年顧問的案例也開始出現。除了與國泰人壽合作的百工日記是一例,公部門部分,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也於2017年開始,聘用6位青年諮詢小組委員。
雖然,從年輕人長出的新文化,時常挑戰傳統固守的價值觀,李家同在金門大學致詞的事件即是一例,針對這件事,張希慈提出不一樣的看法:「我演講時,並不在意聽講的人吃東西、滑手機、睡覺。」她補充道:「睡覺,可能是因為他真的太累了,或者是我講的內容真的太無聊,而我又憑什麼要求別人,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這種包容異己、尊重多元的精神,正是傳統教育較缺乏,也是年輕世代的珍貴之處。
不過,張希慈也強調:「在演講前,我會告訴你,我要講什麼,你可以自己評估,要為自己負責。」然而,在既有的教育體制裡,當多數事情都是被決定好、選擇好的,學生又該如何「為自己負責」?
因此,無關規模大小,城市浪人與善步工作室以自身作為範例,從不一樣的教育角度出發,回應這些傳統教育難以顧及,卻又至關緊要的問題,也順勢化解新舊世代的衝突。
簡以潔是挑戰賽第1屆的參賽者,從主動加入志工,到成為核心工作成員,歷經價值觀的思考與幾番工作跑道轉換,如今她說:「我相信,做一份有意義、可以幫助別人的工作,比賺錢更重要。」曾毓仁則向我們分享一位學生志工姚岳宏的心得,他說:「如果不是來這裡,還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不知道要把所學的拿去哪裡用?平常也只是做一些自己的嗜好活動打發時間而已。」這些,還只是初步收穫的果實而已。在百年樹人的教育現場,他們的影響,不僅是第一圈觸及的學生、志工,連帶整個社會都能受惠。
城市浪人針對參賽者與志工的回應,以及當前的趨勢,每年的比賽內容、產品都會重新設計。(莊坤儒攝)
與不同國家的青年討論彼此國家的重要議題,實踐世界公民的精神。(城市浪人提供)
曾毓仁說:「不做不錯。」實際執行就會延伸出各種挑戰,不只學生在學習,他也在做中學。
帶領學童到天母公園作踏查,把社區的自然之美轉換成藝術創作的能量。(善步工作室提供)
孩子運用課程所學,經過團體討論後, 製作成到市集擺攤的工具。圖為天母白屋的模型。
採集天母綠地的落葉創作, 透過手作過程認識環境中的植物。(善步工作室提供)
在天母白屋,以繪畫帶領孩童認識建築細節,以及美援時期的歷史情境。(善步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