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恐懼到浪漫,不僅僅是國人今天對大陸的情緒轉變,似乎對東歐共產國家也是一樣。
今年一月底,匈牙利商業銀行總裁前來我國訪問;三月,我國開放與東歐七國的「三通」——通商、通匯、通信。一切顯示,我國過去和共產國家「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有了轉變。
政府此舉,可說純粹是在商言商。令人好奇的是,東歐市場究竟有何魅力,足以使我國打破「禁忌」?他們的現況如何?生意人又該注意些什麼?有人從東歐不免聯想到大陸,這兩個市場有何不同?東歐模式,是否適用於大陸?
為解這些疑惑,本刊特別走訪近一年內訪問東歐三次,現任貿協東北歐地區貿易廠商聯誼會會長崔中先生,請他談談這些問題。
目前政府開放可以直接貿易的東歐市場,是指不包含蘇俄和阿爾巴尼亞在內的東歐國家,包括東德、波蘭、捷克、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亞,以及羅馬尼亞七國。
其實早在十年前,我國就已開放對東歐貿易了。但那時所謂的開放,只是政策性的,所有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都不具備,譬如通匯、通信、運輸、簽證、關稅……種種問題沒有解決,所以開放歸開放,成果卻很少。前年我們和東歐的雙邊貿易,不過一億多美元,而且大部分還是透過間接貿易的管道。
最近一、二年,我們對美國順差太大,受到很多壓力,才考慮到分散市場的問題。但是我們那麼龐大的出口,要分散到那堨h呢?過去幾年,我們對日本、歐洲共同市場有不小的成長,但這二個地方對我國的貿易障礙還是很多;第三世界也沒有這個吸收量,像中南美洲國家幣值貶得很厲害,經濟情況相當不好。
為貿協帶團到東歐打市場的崔中,現為友利公司總經理。(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所得高,購物難
分析起來,東歐市場倒是一個適合我們發展的地方。現在我們可以直接貿易的這七個東歐國家,人口大約一億三千萬,比日本還多一千萬,假如再加上和蘇俄間接貿易,整個東歐人口就有三億,比美國、西歐都多。
他們的平均收入也相當高,像東德、波蘭、捷克、匈牙利,大概都有五千美元左右。
這樣高的平均國民所得,表示他們應該有很強的消費能力,但是東歐卻是一個消費物資極為缺乏的地區。這問題出在共產主義國家中央集權,一向重視重工業。尤其捷克、波蘭、東德,在二次大戰前就是工業先進國,所以他們工業、科技都已經有相當發展,像電腦軟體的設計、化工科技都很強;但由於一向不重視消費產品的供應,所以民生工業很弱。
雖然這些年來,他們體認到民生必須品的缺乏,會引起政治上的不穩定,而且他們的中產階級正逐漸增加,對於生活的需求也比以前高,但由於過去一向不重視,所以產品的供應不夠、品質也很差。
品質差就無法外銷,不能外銷就沒有外匯,因此儘管他們重工業的規模都很大,但因為外匯短缺,多少年來設備幾乎沒有更新過。老舊的設備能源消耗大,致使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也不夠強。
除了圖右佩槍的警察,東柏林給人的第一印象,實在和西方其他大都市差不多。(盧惠芬攝)(盧惠芬攝)
也有「友誼商店」
在這個惡性循環下,東歐國家一般的外債都很高,而且愈「自由化」、進口多的國家,外債愈高。像匈牙利,每年外匯收入的百分之六十,都拿來付外債的利息。所以雖然他們消費物資很缺乏,但對這些產品的進口卻很謹慎,在進口的順位上排名很後面,而且要有許可證才准輸入。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沒有消費能力。東歐國家的人民由於吃、住等基本需求都由政府補貼,私人反而留有許多「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這種情況和大陸相似。當年百事可樂到大陸設廠,一瓶的售價是一家人二天的伙食費,但賣得相當好。這是因為他們物資缺乏,有剩錢沒地方用,所以東西貴還是有人要買。
東歐因此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人民會付好幾倍的代價去買黑市外幣。因為有了外幣,就可以到一種和中共「友誼商店」性質很類似的店裡,買各式各樣的消費商品。在那些店裡,連各種名貴的香水、照相機、音響都有,也都有人買。
這就證明東歐人民有很高的消費需求,也有很高的消費能力,他們最需要的,正是現在台灣最擅長製造的——中等價位、品質很好的民生必需品。因此純就經濟的觀點來看,東歐諸國對台灣而言,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市場。
維也納是東歐共產國家與民主世界貿易的橋樑,我國與東歐的間接貿易,大都透過此地運作。(鄭元慶攝。
中東市場是怎麼失去的?
去年貿協感受到分散市場的重要,便成立了東北歐地區貿易廠商聯誼會,以使民間能夠有秩序地開發這個市場。這點很重要,因為過去我們對外貿易有一個不好的習慣——許多中小企業惡性競爭,而弄壞了市場。中東市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中東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市場,可是大家一窩蜂的去爭,去殺價,再以劣質品出口,結果,台灣產品在中東弄得聲名大壞,大家以後就別想再去了。
東歐共產國家的貿易本身是比較有秩序的,因為他們每一類產品通常都由一個國營公司來經營。假如我們再一窩蜂的以打中東市場的方式去做的話,一定會弄得天下大亂。所以貿協希望參與聯誼會的廠商,是比較有規模的,彼此之間能夠互相協調,很和諧地進攻這個市場,因為這個市場的潛力實在很大。
坦白說,蘇俄的市場更大。雖然因為政治方面的考慮,我們不能開放和蘇俄直接貿易,但是卻可以經過東歐國家做間接貿易。因此東歐市場值得好好把握。但也需要以相當大的耐心去瞭解,因為雙方幾十年沒有直接聯繫,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和自由世界完全不同,在我們認為毫無問題的事情,在他們卻不一樣。
去年十月,我國東歐貿易訪問團在匈牙利受到盛大招待。這是「中匈商品聯合展示會」的現場實況。(外貿協會提供)(外貿協會提供)
經濟改革正在實施中
例如通匯——信用狀的操作,我們看來很簡單,但他們不會做,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做過。去年五月,我和匈牙利最大的銀行National Credit Bank 談,因為這銀行將來要負起國際貿易的任務。他告訴我現在他們已經變成一個提供各種服務的商業銀行了,我就問他是不是馬上可以操作外匯業務?他卻說不行,雖然法律規定是可以,但他們不會,要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來訓練行員。
這是商務上的問題;在觀念上,還有許多人認為東歐是共產國家,一定是專制極權,其實現況並不完全如此,許多國家都正在實施經濟改革。
在這七個國家裡,匈牙利是最早改革的,在一九六八年就開始了,到七二年因為蘇俄的強烈干涉而慢了下來。這幾年戈巴契夫上台,東歐國家又覺得沒有問題,所以紛紛開始自由化。
對台灣「敏感度」不同
在具體的政策方面,匈牙利去年一月開放了民營的銀行。過去共產國家只有一層制的國家銀行,現在也有了中央銀行,下面再設商業銀行。他們已慢慢在改,不但在觀念上,制度上也是一樣。
以整個東歐來看,大家都陸續往國際化、自由化的方向走,但是步調並不一致,有的快一點,有的慢一點;對台灣「敏感」的程度,也不太一樣。
比如在匈牙利,我們不單是受到盛大歡迎,而且見到工業部部長、國際經濟合作部副部長;可是在波蘭,連商會都不接待我們,只由商會指定一個做外貿的公司作接待。在東德,官式的拜訪一概沒有,但他們的國際貿易商會,把所有和外貿有關的單位統統集合在一起給我們做簡報,讓我們去拜會這些機構。
他們這麼做,當然是瞭解到自由貿易的重要性,而且他們也愈來愈重視遠東地區,尤其認為四小龍的經濟成就,應該是他們的模範。
希望我國業者去投資
目前他們和台灣來往,目的和我們這邊不太一致。貿易對他們雖然重要,但現在最殷切需要的,是外人前去投資。
因此,他們很願意提供優越的條件,讓我們參與重工業的投資。例如匈牙利有一個很大的化工廠,資產差不多有五億美金,他們願意我們以一億美元來買百分之五十的股權,也就是二億五千萬資產。這樣他就可以拿這一億美元去更新設備,以減低成本、增加產量,有能力去競爭。
但這是一個長遠的計畫,今天台灣有誰敢去投資一億美金?我們到東歐最大的目的是去賣東西,這一點雙方的需求並不一致。
他們第二希望的是台灣去投資輕工業。他們也看得出來,台灣的成功是民生工業的成功,他願意提供最好的條件,吸引我國廠商去投資。當然現在全世界都在獎勵外人投資,但東歐諸國既是市場國,又是原料供應國,像匈牙利的化學原料相當充裕,很希望我國鞋業、成衣業去設廠。此外,東、西歐之間沒有配額的限制,在東歐生產的商品,可以很容易賣到西歐去,這也是其他地方所難及的優點。
但是今天台灣一般的商人,不要說到共產國家去投資,就是到東南亞投資,都有很多考慮,這是中小企業無法避免的缺點。因此我認為,東歐市場潛力是非常大,但若希望很快就有很大的進展,比較困難。尤其台灣擅長製造的禮品、玩具等等,都不是民生必需品,很不容易拿到輸入許可證,除非我們能用「以貨易貨」的方式來交易。
不必用「錢」買東西
但是要從東歐找到貨來「易」,也有一個很大的障礙——現在雖然可以進口東歐消費品,但第一,進口品不可以和我們自己的產品衝突;第二,不能和美國可以輸入的東西衝突。例如電聯車,匈牙利的火車做得又好又便宜,紐西蘭、加拿大、印度都用他們的產品,但我們只能開美國標!這些都影響了我國對東歐國家的進口紀錄,沒有這些紀錄,我們也不能賣東西給他們。
事實上現在政府也好,民間也好,我們都不在乎對東歐國家有赤字,因為我們現在要平衡貿易。以整體國家的觀點來看,我們現在希望從東歐進口可以替代從日本進口的產品,這將來應該可以慢慢做得到。
另外,我們也可以做三角貿易。例如我們到印尼去投資養魚,需要一個小型發電廠,就可以向匈牙利買,因為他的發電設備相當好。雖然這東西是買到印尼去,但是可以算為我們的紀錄,匈牙利就可以相對地把這樣多的錢,花到我們這裡來。
但是無論是以貨易貨,還是三角貿易,做起來都不是很容易。所以如果真正要長期做東歐的生意,恐怕要比較有組織、有秩序,以整體的方式來進行。
東歐模式適用於大陸?
東歐各國和中共都是共產國家,情況當然有一部分很相像。
兩個市場的消費性商品都很缺乏,人民都有可支配的收入;但中國大陸有十億人口,需求量會比東歐大得多。我們對這二個地方的需求也不相同,我們對東歐是想賣,對大陸主要是想買——買煤、石油、棉花,因為這種東西運費高得不得了,如果硬要到南非買煤、美國買棉花,就很難和韓國等地競爭。所以將來和大陸透過間接方式進行的貿易,量會比東歐大得多,但模式則完全不同。
例如大陸市場大,產品可以少樣多量;東歐市場小,每個國家人口都在一千萬左右,他們需要少量多樣的貨品。而且東歐的生活水準比大陸高得多,對品質的要求也不太一樣。
歐洲不管是東歐還是西歐,基本上品味都相當高,生活的藝術和大陸完全不一樣。東歐雖然也窮,但他們住的地方卻相當好,他們自由的程度更比大陸高。像匈牙利,電視可以收到維也納的節目,有賭場、有脫衣舞,所以這個市場和大陸比起來,無論是商品的品質或是種類都不一樣。
在投資方面,我們可以引進東歐的高科技,這在大陸就行不通,因為中共的高科技都和軍事及太空工業有關,絕不會移轉給我們。而且到大陸設廠也沒有可以把商品賣到西歐的優勢。
直接、間接的差別
今天大家對大陸的「嚮往」,主要是想利用它二件事。第一是天然資源,另一個是人力。當然在那裡生產未嘗不能賣給當地民眾,但並沒有人把它當成一個主要的市場。現在一般人的想法都是因為台幣升值,在台灣生產不划算,假如能把我們的技術、行銷經驗,結合大陸的天然資源與人力,不是「天下無敵」了嗎?所以對這二個市場的企圖也不一樣。
今天我們和大陸做生意,直接不直接,對商人來說並不那麼重要,假如今天大陸的煤可以進來,從香港進或從上海進,成本差不了多少;通匯不通匯,經過香港也是一樣;一九九七來了,搬到新加坡去就是了。
所以我認為我們和大陸做生意,不是直接間接的問題,而是實質上交易「標的物」的問題。
例如現在我們要平衡中美貿易逆差,但美國很多東西是在大陸生產的。拿玩具來說吧!美國大的玩具公司都在大陸設廠,一個玩具中可能有半個是在大陸做的,這樣該不該禁止進口?
我覺得今天只要對我們沒有傷害、能夠減低我們生產成本、能夠減低我們消費者負擔的產品,都應該准許進口。政府的態度已經很開放了,希望將來可以更積極。
(一)東歐國家基本資料※資料來源:崔中提供[圖表]
(二)我國與東歐國家貿易關係※資料來源:崔中提供[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