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的垃圾處理費一向是隨水費附徵,但使用水費與製造垃圾量不必然成正比,因此也屢遭抗議,加上垃圾場一地難求,垃圾量日增,台北市在去年開始計畫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以達到垃圾減量、回收的目的。
但事前看好「垃圾費隨袋徵收」能在台北市順利推動的人其實不多,由於過去只有極少數社區主動全面進行垃圾減量、分類、回收,新制的分類方式又頗為複雜,比如廢紙就分白紙、混合紙、報紙、牛皮紙,每一種都需要分開處理,真要做到徹底,一張冰棒紙、一個冰淇淋盒、一張便條紙,都得仔細分開、壓平、綑綁,不僅增加儲存空間,更涉及市民生活習慣的改變。
此外,新式專用垃圾袋分為六種,價格昂貴,比如一個小型袋就要七塊錢,較之過去由水費附徵垃圾費的方式,垃圾費雖不一定大幅增加,但市民直接掏腰包買昂貴的垃圾袋不免「心疼」,加上垃圾袋一度被中盤商「扣住」,民眾在便利商店、雜貨店買不到垃圾袋,因此一開始實施便怨聲四起。
包括市議員在內的許多社會人士對此政策的落實缺乏信心,由於市府直到今年四月才開始積極宣導,六月中,還有五成民眾不瞭解垃圾費隨袋徵收的詳細內容,市府因此被批評為有「宣」無「導」,市議員甚至要求延緩實施。
雖然人人不看好新制,卻又都認同「垃圾費隨袋徵收」遲早要做。去年台北市議會對垃圾費隨水費附徵訂定「落日條款」後,改採「以量計價」的隨袋徵收已勢在必行。「從量徵收」的隨袋徵收方式,垃圾袋愈大,垃圾裝的愈多,繳的垃圾費也越多,此舉公平又合理,更具有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的功能。
媒體則將垃圾新制視為馬英九上任後所面臨的最嚴苛挑戰,這一波「垃圾革命」如果失敗,不僅馬團隊執政能力將被否定,兩年後馬英九想尋求連任,更是緣木求魚。最重要的,台北市山豬窟垃圾掩埋場日漸飽和、第三垃圾掩埋場遲遲未能定案,內湖及木柵焚化廠又亟需停爐維修以提高焚化效率、減低戴奧辛排放,眼看自詡為國際都會的台北市將面臨垃圾無處去的窘境,新制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下,一只既輕又薄的塑膠袋成為馬英九的隨身之物,邀請國民黨主席連戰吃飯時帶著它,拜會陳總統時也將之當成禮物。對市府員工,此「役」比起陳水扁市長時代推行的「垃圾不落地」政策挑戰更大,「兵疲馬困」的環保局員工形容這是搞「二次革命」,環保局長沈世宏就表示,垃圾費隨袋徵收措施若失敗,他將下台以示負責。
六月底,許多台北市民展開家戶大清掃,將家裡可有可無的東西一律「驅逐出境」,以免新制實施後都變成「昂貴垃圾」,也造成垃圾比除夕還多的「盛況」。七月一日當天,市府更是神經緊繃,靜待「結果」出爐,當垃圾車音樂響起,只見過去花花綠綠的垃圾包不再,人人統一規格,提著同一顏色的垃圾袋出現,專用垃圾袋的使用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當日垃圾量也從過去的二千九百多公噸驟降為不到二千公噸,市府員工總算暫喘一口氣。
此後幾週,垃圾數量更一直維持只剩過去的三分之二,照此發展,市府已預估山豬窟掩埋場壽命將得以延長至少半年。
另一方面,資源回收量迅速增加,環保局也擔心以此速度繼續成長,資源回收場將不敷使用。同時,垃圾新制實施接近一個月,環保局也發現資源回收物中夾雜家戶垃圾的情況有逐漸增多趨勢,影響到回收作業效率。更有許多台北人照樣「垃圾不分你我」的全數投入專用垃圾袋中,以金錢換取分類所花掉的時間與空間。市政府就表示,未來還必須在垃圾分類上下功夫。
此外,商人趁此推銷稱為「鐵胃」的廚餘絞碎設備,宣稱將絞碎的廚餘直接排入水溝,可以達到垃圾減量目的。環保局則表示,由於我國下水道設施尚無法消化廚餘,絞碎的廚餘容易造成排水管堵塞,影響環境衛生,民眾可能因此違反水汙染防治法而受罰。
其實廚餘的處理和推動更細的垃圾分類,是市政府下一波工作重點,廚餘未來可能仿效美國等國家,交由民間處理,至於進一步的分類,目前更有賴中央主管單位環保署的「配合」。比如,為配合新制實施,環保局六月起新增工業保麗龍、燈管、燈泡等回收項目,由於都不在環保署公告回收之內,廠商無法獲得回收再處理的補貼,缺乏誘因之下,工業保麗龍目前已堆積如山,環保局只得去文環保署要求儘早公告。在垃圾分類上,目前顯然是地方推著中央走。
隨著垃圾新制實施,「隨手做環保,垃圾即資源」,將不再是口號,也只有垃圾減量、分類、回收成為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台灣生活環境才可能向上提升。
p.78
七月一日台北市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前一天許多居民雜物大出清。
(邱瑞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