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商貿、文化往來後,教育將成為台灣、印尼之間另一條合作交流的新路徑。
過去,透過僑教政策,印尼華裔學生曾是國際留台學生的主力;現在,印尼學生人數則名列留台外籍生第4名。
隨著他們學成歸國,這些最熟悉台灣的印尼校友,正扮演著推廣台灣教育的最佳代言人。
2009年,19歲的林忠賢從印尼來到台灣。在充滿港邊氣味的基隆海洋大學,他操著不熟練的中文,奔波在課堂中,摸索著異地生活。
如今,漫步在台灣的大學校園裡,一張張如同林忠賢的年輕臉龐越來越多,青澀的他們徜徉於課堂,點點滴滴地留下酸甜苦辣的留學回憶。
2011年,台灣、印尼簽署高等教育合作備忘錄後,為雙方教育交流開啟新頁。102學年度,在台的印尼學生,包括短期交流者,總數有3,223人,僅次於馬來西亞、越南、日本,排行第4,成長幅度達10%;其中包括一千多名僑生和一千多名外籍生,來台修讀學位。
在國際化的潮流下,雅加達台灣學校自台灣招聘優秀師資,打造堅強的中、印雙語教學陣容。
印尼華裔學生來台就讀大學的歷史悠久。1950年代冷戰時期,美國為防止東南亞赤化,積極鼓勵東南亞華人來台求學;1947年,政府也頒布僑生回國政策,以加分、申請保送與設立僑大先修班等方式,吸引僑生。
當年印尼學生來台灣念大學,也與印尼的排華氛圍有關。早年,移民自中國大陸福建、廣東的印尼華人為維護文化傳統,設校興學,1900年於印尼雅加達成立第一所華校中華會館,五十多年後,全印尼小、中學華校數量達到一千多所,學生近40萬人。
蓬勃的華教熱,一度引起印尼政府擔心危及本地文化,而限縮華校數量。1965年印尼總統蘇哈托上任後,也因憂心大陸共產黨勢力滲透,勒令關閉全國華校,禁說中文。不少華人家庭私下請來中文家教授課,升學管道受限的華裔學生只能前往美國、澳洲與台灣等地留學。
58歲,印尼留台校友會總會會長葉秀娟的父親,在1940年代離開廣東梅縣就世居印尼。1980年,高中成績優異的她,因進入當地大學不易,在叔父的建議下,選擇來台就讀台大化工系。
雅加達留台校友會秘書長沈清平在中學時,就先轉往華文教育基礎紮實的馬來西亞檳城求學,直到1967年,才進入台大電機系。他的同屆同學不乏知名人士,包括科技界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與華康字體創辦人李振瀛等人。
49歲的江澤民回憶,當年赴台留學的大門未開;印尼海關官員見到行李中的中文書,也會全數查扣,他形容,「帶中文書就像帶毒品一樣嚴重。」
生根印尼的雅加達台灣學校,自台灣引入全套教學課程,搭建起台、印教育交流的最佳橋梁。
直到1999年,印尼總統瓦希德執政,再次開放民間華文學校後,沈寂多年的華教才慢慢復甦。新一代印尼學子,在留學資訊開放下,也有更多選擇。
印尼僑生林忠賢的兩位哥哥都在台灣念大學。高中畢業前夕,林忠賢左思右想,該來台灣或是留在印尼,台灣大學學費便宜,和不輸大陸、日本與新加坡的教學品質,最終吸引了他,他還說服班上六、七位同學,一起前來。2008年,林忠賢修讀一年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班後,就進入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
現為中原大學國貿系大4生的郭依玲,高中時就嚮往來台學習中文,平日更不時觀看台灣偶像劇惡補聽力。踏上台灣後,課堂上鼓勵發言的自由活潑風氣,令她倍感新鮮;要求實作的行銷課程上,更讓郭依玲走出校園,向企業客戶提出行銷企劃,累積實務經驗。
負責留台學生招生事務的雅加達留台校友會副會長劉俊逸表示,印尼經濟起飛後,工作機會不再侷限於製造業、工業,比起上一代校友偏好選讀土木、化工、機械等理工科系,新一代學子選讀科系漸趨多元,設計、觀光、食品加工與商管科系等也都成為新興選項。
科系選擇也許有世代差異,但從故鄉來到異地求學,使用不熟悉的中文苦讀,卻是留台學生共同的經驗與記憶。
原希望就讀中山大學機械系,因錯填志願編號,而誤進海洋大學的林忠賢,猶記當時來到基隆,聞著混著鏽蝕、海水的港邊氣味,沮喪不已的心情。
高中時,成績排名全校第一的江澤民,進入成大第一年,就因不諳中文,聽課一知半解,落得半數學分被慘當的下場。葉秀娟為了惡補中文,進入台大前,還事先來到台南投靠父親的朋友,靠著與左鄰右舍的日常交談,提升中文溝通能力。所幸,在一番苦讀下,人人都度過辛苦的留學生涯。
成立超過20年的雅加達台灣學校,近來積極轉型,招收來自台灣、印尼、荷蘭等地的學生。
保守估計,六十多年來,已有數萬名印尼學生學成歸國。當年頂著台灣大學學歷的印尼僑生,如今已是當地的社會精英,或是各據一方的創業家。
江澤民說,現齡四、五十歲的中生代留台校友,返國後因趕上印尼經濟起飛,多半能發揮所學,在事業上小有成就。
葉秀娟返國後,進入印尼ABC食品公司擔任研究員。2年後,為了幫忙家族事業,她辭去工作,婚後另起爐灶,獨自成立另一家建材公司,迄今工廠員工已達五十多人。
沈清平由台大電機系畢業後,投入冷氣器材行業,後來和姊夫合資在印尼設廠生產箱包。極盛時期,員工人數一度達到二千多人,壟斷全印尼8成的市場。2000年,不敵大陸企業削價競爭後,工廠才縮減至今日500人的規模。
不過,六十多年來留台印尼學生雖多,校友也在1963年成立印尼留台校友會;但多年來,留台校友四散各地,力量始終未匯聚成流。
2002年才開始接觸會務的葉秀娟解釋,受到早年排華風氣影響,校友會行事低調,也缺乏橫向聯繫,功能僅止於私下聯誼,並未發揮實際作用。
2008年葉秀娟獲選為雅加達留台校友會會長後,決定改造校友會。她首先找上留台學生人數最多的台大、成大、政大校友,藉著他們的人脈網絡,散播活動訊息,並在華人瀏覽量最高的《唐人街》雜誌上廣為宣傳,希望號召更多人加入。經過4年努力,目前印尼雅加達、泗水、棉蘭等地已有9個留台校友會,校友人數多達五千多人。
2012年,葉秀娟接下印尼留台總會會長職務後,更開始大力推動台灣、印尼之間的交流。她說,赴台灣留學的校友最熟悉兩地環境,應扮演起促進雙邊文化、教育交流的角色。
她除牽線協助中原、台大等學校舉辦招生說明會,也促成東海、文化等大學與印尼PENABUR等多所中學簽署共同合作備忘錄,提供獎學金,鼓勵優秀畢業生來台升學;去年3月,她籌組印尼高中校長參訪團,實地參訪中興大學、台北大學等多所學校,深入認識台灣的大學校園環境和入學管道。
葉秀娟表示,由於華教斷層許久,而澳洲、美國一向是印尼學生留學的主要國家。近來,亞洲的新加坡、日本、韓國也頻頻招手,中國大陸的廈門大學、廣東中山大學更直接在印尼設立分校,台灣大學的品牌知名度明顯不足。
華語熱的雙語優勢國內不少大學也已意識到國際學生來源不足的問題,正急起直追。東海大學國際長高少凡表示,東海大學將與印尼高中籌組華語班,由中文系學生以海外實習的名義,前往印尼中學授課,藉此宣傳東海品牌。
10年前,高少凡赴印尼考察時,就發現印尼華語師資不足,當地中文師資缺口巨大,因而萌生籌辦華語班的念頭。經過2年的奔走,東海大學華語班可望在今年上路。
此外,東海大學也將針對校內外籍生設置國際學院,希望以全英文的課程,吸引印尼外籍學生。
事實上,自中國大陸崛起的華語熱從未消退。江澤民說,兼具中、英、印尼文三語優勢的留台學生炙手可熱,不少印尼公司、台商、陸企都爭相聘請。比起一般職場新鮮人,留台學生起薪至少高出20%~30%。
林忠賢畢業前,就有工作機會找上門。畢業後,也馬上進入台灣貨運承攬公司EEC index工作,負責行銷與貨運業務。林忠賢認為,留台學歷在印尼職場中深具優勢;每回返鄉,他都化身為推廣台灣教育的代言人,鼓勵周遭親友、學弟妹來台求學。
保守估計,印尼華裔人口約有七百萬人,因少子化而面臨招生危機的台灣各大學,若能敲開印尼的招生大門,將為台灣高等教育注入一股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