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台灣醫療界發起一連串抗議勞保給付不合理的示威行動,平日不苟言笑的醫生們,竟也走上街頭,搖旗吶喊。
這些舉動讓民眾相當不解,為什麼一向被視為「白領中的白領」的醫師們,突然不顧「斯文掃地」,為了勞保問題掀起如此軒然大波?
原來,癥結在於新的勞保給付標準——甲乙丙表。
——勞保給付的兩難——
如果,把台灣近一年來發生的各種抗爭事件列成排行榜,除了政治和環保問題外,為了勞保醫療問題而產生的抗爭,恐怕可以排名第三。
勞保人口在台灣約有七百萬人,不是個小數目,因此勞保制度的良窳影響深遠。
去年七月底,南投縣九十五家中小型勞、農保特約醫療院所,為抗議勞保局醫療費用給付偏低,揚言要以罷診、走上街頭的手段,迫使勞保局提前實施新的勞保醫療給付標準「甲乙丙表」,以提高給付,就此點燃了勞保的戰火。一時之間,各地的醫師團體群起響應,使戰火蔓延全省。說穿了,一切都為了錢。
除了中小型私立醫療院所外,藥劑師、護理師、營養師等團體,也為了合理享用這塊「醫療大餅」,趁此機會,相繼到衛生署、勞委會、勞保局抗議或請願。這些單位的行政官員無可奈何之下只好自嘲,以往一向門可羅雀,突然之間「生意」大好,「訪客」應接不暇,而知名度也一下子提高不少。
不辦勞保醫療就沒生意上門,辦了又怕虧損,辦與不辦間,醫院費盡思量。(黃麗梨)
「甲乙丙表」惹禍?
在萬方矚目中,甲乙丙表中的乙丙表部分,如願地提前於去年十一月起實施。如今甲表部分也將於七月一日開始實施。但這回輪到一向被視為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大型醫學中心抗議了。
「甲乙丙表」的製定,是以「同病同酬」、「分級診療」為兩大原則。
所謂「同病同酬」,意指相同的病,不分大、小醫院,診療、處理方式和用藥應該相似,酬勞自然也應相同。「分級診療」則是將各種疾病的項目,依治療的難易程度區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讓大醫院治難度高的大病,小醫院治小病。例如乙、丙表的項目適用於中、小型醫院和診所。甲表則是較高難度的病群,如慢性疾病、腦神經、消化系統等大型外科手術,必須由設備好、人力足的醫學中心及省、市立和教學醫院診療,以此達到適當轉診及照顧重症病人的目的。
適用甲表的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五月十一日拿到定案的甲表後,算盤撥一撥,發現新的給付將比舊標準至少減少一到二成,有些項目甚至將造成虧損。例如長庚醫院核對甲表,發現將虧損三成左右後,立即表示必要時將停辦勞保業務。
面對紛至沓來的抗爭事件,負責「給錢」的勞保局總經理林江風表示:「一塊醫療大餅就這麼大,誰都想多分一點,可是如何分得合情合理,卻見仁見智。」想提高中小型醫療所的給付,自然就得減少一點大醫院的給付,因此難免會「順了姑情逆嫂意」。
負責勞保規劃設計的勞委會勞保處長劉見祥則指出,這些看似洶湧的抗爭行動,其實並非突然迸發:「當初規劃設計勞保制度時,即種下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禍因,如今只是把十幾年的舊帳一起翻出來算!」
說到舊帳,就不得不從勞保開辦之初,所採用的醫療費用支付標準談起。
右)大醫院勞保給付多,服務自然比較好。(本刊資料)(黃麗梨)
資源分配不均
開辦勞保時,是採取「論量計酬制」來支付勞保醫療費用,亦即根據醫院提報的勞保醫療數量,做多少就給付多少。
另外,一些設備較好、醫療水準較高的省、市立和各區域教學醫院,由於醫療成本不同,則另行採用「個別洽定」的給付標準。醫院根據人事、設備等成本,和勞保局個別商議費用給付的標準。因此造成了大醫院和中、小型醫院勞保費用給付上的差距。
以一張勞保單的免審範圍給付費用來說,大型醫學中心可以請領到新台幣八百至一千元左右,而一般中、小型醫院只有一百六十元;至於小診所更低至一百四十元,和大醫院足足相差了五、六倍。
這種給付方式,自然造成民眾捨小診所而就大醫院。譬如大醫院的給付高,在檢查及用藥量上「手頭」就寬裕些。同樣的病情,小醫院、診所每張勞保單最多只能開二天份的藥,大醫院則可多達一星期。
相信只要曾以勞保身分去大醫院看過病的人,對這種現象都不會太陌生:想看個門診,起碼得排二個小時隊。至於需要住院的重症病人更是一床難求,如果找不到「門路」,只怕得等上個把星期。
勞保病人寧願多花時間枯坐候診,也要到大醫院看病。(本刊資料)(黃麗梨)
勞保給付標準勢在必「改」
如果不想這麼麻煩,或是時間緊急,只好到附近小型醫院、診所看病時,則很可能因為勞保身分而遭受「次等」待遇,或是被醫院千方百計的另開名目以賺取額外費用,例如去牙醫診所洗一次牙要拿兩張、甚至三張勞保單。
「這種大型醫院和醫學中心為應付龐大的病人數量,必須不斷擴充;而小醫院卻因此『萎縮』,或為了生存,被迫以用肥皂、毛巾和病人換勞保單或報假帳等各種手法來『吃勞保』,這是導致今天中、小型醫療院群起抗爭的主因」,劉見祥指出,而受害者還不止中、小型特約醫療院所而已。
另一方面,政府衛生單位規劃的醫療網計畫也受到影響。「中、小型和區域醫院本應為醫療網的主體,可是在給付過低的情況下,不但無法達成轉診的目的,許多醫院、診所還不得不關門大吉,以避免虧損。導致台灣醫療資源分佈頭重腳輕,極不均衡,喪失政府原先開辦勞保以照顧民眾健康的美意」,衛生署醫政處長楊漢l表示。
舊的勞保醫療費用給付標準,對勞保局的審核作業也造成極大的困擾。
勞保開辦之初,全省只有八家符合「個別洽定」的大型教學和區域醫院,但十幾年下來,已增加到一百零三家,製定的個別洽定給付標準多達一百八十九種,使勞保局審核給付費用時,既困難又冗長,早為醫院所詬病。像台大醫院去年提報的申請表,給付到現在還沒下來。
(下)由於勞保給付的差別待遇,去牙科診所洗一次牙,得用三、四張保單。(本刊資料)(黃麗梨)
重新分配支出結構
為了改善這些弊病,才有甲乙丙表的產生。「它可以重新分配勞保醫療費用的支出結構」,勞保局住院給付科領組林金龍說,除了削減一些大醫院的給付,挪給中、小型醫院以均分資源外,也把以往以「藥品、材料和檢查」為主要支出的結構,調整為以「醫療服務」為主。所以現行的甲乙丙表,大幅縮減了藥材及檢查項目的給付,相對提高醫師的診察、手術費及病房、護理費,希望藉此提高醫事人員的服務意願,例如中小型醫院一張勞保單的免審範圍給付,已經提高到二百廿元左右。
林金龍進一步舉出已實施的乙丙表成效評估結果為例:以往勞保濫用藥物的現象已有顯著改進,而且中、小型醫療院所的病人也平均約增加了三成。
國內轉診制度亟待建立。(黃麗梨)
重症病人遭殃?
但是被取消了「個別洽定」的優惠待遇、平均給付較以前少的大型醫學中心卻不以為然。根據他們的比對結果發現,甲表有一千多項對重症項目給付過低,會造成醫院虧損,降低醫院收受重症病人的意願;未來非但無法落實分級轉診的美意,反而可能導致「惡性轉診」,使重症病人輾轉於大醫院間,一床難求。
以病房護理費為例,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乾光宇指出,榮總的二等病房連護理費在內,成本每床為九百元,但勞保甲表僅給付五百廿元;經濟病房每床成本為六百元,而勞保只付三百卅元。因此,將來勞保病人到榮總住院享受不到二等病房了,只能住到經濟病房,每天還須自付八十元。
至於成本更高的加護病房和燒傷中心,各醫院在虧損將近百分之廿三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對勞保病人說聲「抱歉」,寧願優先收自費病人。
外科方面也頗令人擔憂。台大醫院住院部主任陳瑞瑛上月在一次甲表內容討論會中指出,骨科、心臟外科和婦產科的給付虧損最大,約減少百分之廿至卅。將來勞保病人想到醫學中心做剖腹生產、切除子宮肌瘤、置換人工關節或裝置心律調節器,難免要大費周章。
為了因應甲表可能帶來的虧損,各醫學中心勢必調整營運方針。如變相「加價」:減少二、三等病床比例,致使保險病人「一床難求」之下,只得住進頭等病房。病人不但要多付病房費,手術費也加倍(比二等病房增加二倍),等於強迫病人「自付差額」。
因甲表中重症部分的給付較低,可能會降低醫師作骨科、腦神經等大型外科手術的意願。(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成本、品質難兩全
種種預估、推測出來的前景,看得教人惶恐不安時,也有不少專家、學者懷疑這些數字的可信度。
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藍忠孚指出,國內的醫院基本上都缺乏良好的成本會計制度,因此許多大型醫院通常都只有粗略的預算表,根本提不出精確完整的營運成本資料,因此他們的推算很難令人信服。
不過,他也表示,今天這種抗爭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保險單位和醫療供給者的立場,基本上就是對立的,保險單位有財務方面的苦衷,負擔能力有限;但醫師站在救人活命的立場,卻希望經費越多越好,以提高品質與技術。」因此,不分中外,「成本」與「品質」難兼顧的問題,一直是健康保險的最大難題。
藍忠孚並且比喻這種情形就像坐蹺蹺板一樣,只要任何一方動一下,就會破壞平衡,只有雙方勉強接受,達成共識,才能消弭抗爭。
設備昂貴的加護病房,會不會因勞保給付過低,而與勞保病人「絕緣」?(黃麗梨)
醫院也應加強經營管理
林江風則認為,這是國內醫院改變醫院經營方式的時候了:「以往國內大型醫院較佔優勢,就拚命擴充,忽略了經營管理的重要;如今一旦給付費用縮減,就會自行節制、加強管理以減少浪費,因此未嘗不是一種良性影響。」
勞委會也指出,國內各大醫院不重視管理和市場機能的態度,也可由不停耗資整建大樓,或是增加頭等病床數看出。「國內勞、農保的眷保即將開辦,具健康保險身分的人口勢必日益增加,特約醫療院所非但不增加保險病床,反而提高頭等病床的比例,顯然忽略市場需求。」
撇開令人爭議的給付數字,甲乙丙表這套制度本身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
甲乙丙表系參考美國加州的相對值表製定,由於缺乏國內醫院的醫療成本分析數據,以致使該表無法「本土化」,是它最大的致命傷。
例如在「同病同酬」的原則上,因為國內各醫院的軟、硬體設備不一,水準高低參差不齊,而導致「立足點」不平等。以同等級的省立醫院來看,有的省立醫院的設備和品質可與醫學中心並駕齊驅;有的卻至今仍無法通過醫院評鑑。若是施行同一項手術,所需成本自然不同,但勞保卻給付相同的費用,難怪有些醫院感到不平。
國人濫用藥物的習慣,形成勞保沈重的負擔。(黃麗梨)
積極尋找替代方案
其次,甲乙丙表雖然標榜「同項同酬」,但仍不脫「論量計酬」和「按次收費」的本質,各大醫院為了增加收入,未必會拒收或轉診病情較輕的病人。而習慣到大醫院看病、領藥的民眾,也未必會因此改變就醫行為。因此,尋找更完善合理的替代方案是大勢所趨。
不過,藍忠孚憂心的是,不論那一種,都需要一套健全的醫院成本會計制度,因為有關單位正在參考研擬的制度,雖在國外行之多年,但台灣的醫療作業方式和人事費用都不同於其他國家。為了不致「橘逾淮而為枳」,還有賴於建立一套合理的「台灣版」才行。
此外,勞保局則另有一番心事:原已因龐大的勞保醫療費用支出而寅吃卯糧,如今甲乙丙表施行,又得增加近八十億元的支出。更糟的是,勞保局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只好動用了勞保老年退休準備金。
保險要互助、分擔風險
今年到達退休年資、有資格請領退休金的勞工約卅六萬人,金額總數高達六百七十億元,但目前勞保局只剩四百廿億元,不足的二百億元還不知要到那兒去籌措。「至於往後六百多萬名勞工的退休準備金,就更沒著落了」,總經理林江風焦慮地指出,民國七十七年修訂、讓民眾部分負擔醫療費用的勞保條例至今還被「凍結」在立法院,而提高保費的提議也一再遭受企業雇主的阻力。但從長遠來看,「部分分擔」和「提高保費」才是讓勞保起死回生的唯一方法。
林江風解釋,根據民國七十四年勞委會精算的結果,被保人起碼要負擔百分之十三.廿五的保費,其中醫療給付支出僅能佔百分之四.二,才能維持收支平衡。
但是民國七十二年設計保費時,政府為了照顧勞工的福利,執意採取低保費政策,讓勞工只負擔百分之七的保費,而如今醫療給付已經吃掉了保費的百分之四.八,只剩下百分之二左右給傷病、生育、死亡、殘廢和老年給付。換句話說,就是只收一半的錢,要做所有的事,焉能不捉襟見肘?「怕的還是上一代吃掉下一代的錢,讓子孫去背負巨額的虧損」,他說。
「畢竟,保險制度的本意是讓社會大眾彼此互助、分擔風險,這和補助窮人、老人或殘障人士的社會福利制度不能混為一談」,林江風說,「因此,政府不可能、也沒有義務無止盡地貼補保險虧損。」
看來,要建立這種共識,可能比甲乙丙表紛紛擾擾的數字爭議更重要呢!
〔圖片說明〕
P.73
一張小小的勞保單,卻引起了台灣醫療抗爭。
P.74
不辦勞保醫療就沒生意上門,辦了又怕虧損,辦與不辦間,醫院費盡思量。
P.75
(右)大醫院勞保給付多,服務自然比較好。(本刊資料)
P.76
(上)勞保病人寧願多花時間枯坐候診,也要到大醫院看病。(本刊資料)
P.76
(下)由於勞保給付的差別待遇,去牙科診所洗一次牙,得用三、四張保單。(本刊資料)
P.77
國內轉診制度亟待建立。
P.78
因甲表中重症部分的給付較低,可能會降低醫師作骨科、腦神經等大型外科手術的意願。(鄭元慶攝)
P.78
設備昂貴的加護病房,會不會因勞保給付過低,而與勞保病人「絕緣」?
P.79
國人濫用藥物的習慣,形成勞保沈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