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民主運動歷程中,野百合已成為本土精神的代名詞,八○年代中期學運型塑的野百合符號,藍本依據的正是台灣原生特有種植物──台灣百合(高砂百合)。
可惜隨著台灣百合本土、堅毅的形象益加彰顯,寶島野地裡活生生的台灣百合族群卻在開發壓力下日漸枯萎。所幸,近來民間「台灣百合同好會」、太魯閣國家公園等單位巧手移栽,終讓台灣百合春回大地,在寶島盛放亮麗的一季。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遙遠海洋這一端的台灣島上,驗證著兩千年前《聖經》裡的至理之言:海風終日吹襲的北海岸突出岬角──石門鄉麟山鼻,在沙灘與岩壁間,鋪長著強壯粗韌的海岸植物,與四散著低矮的朵朵小花。春天,掠過的海風依然強勁,弄潮人低頭瑟縮,一支支柔弱獨立的野百合枝莖,卻撐著六角星形般的大花朵神氣盛放,花瓣盈潔欲滴,讓人讚嘆。
台灣百合在原住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屏東霧台鄉「美化」公路駁坎時,不忘為壁中人戴上百合花(左);每逢重要場合,魯凱族老人家總在頭冠插上一朵,象徵自己的地位與尊榮。(卜華志攝)
高砂百合
從海濱、平野、到海拔三千公尺深山,台灣百合,曾經是寶島分佈最廣泛的特有種植物。野地裡紅花綠葉爭豔,台灣百合以其純白素樸,吸引人們停駐腳步流連欣賞,碩大的花朵迎風搖曳,更撫慰了不同時空中走過這一片土地上的族群。
「自主性、草根性、生命力強、春天盛開、崇潔高貴,」八○年代,在中正紀念堂學運活動上,學生仿造自由女神像塑製了高大的野百合,以彰顯台灣學運的「五大」精神。
學運野百合的精神可以沿著歷史一路上溯,在女詩人杜潘芳格筆下,日本殖民時期,接踵的戰爭搖撼著美麗島,物資缺乏和殘酷的爭戰陰影中,十七、八歲對美最敏感的少男少女們,則以清淡素雅的百合之姿,質疑著殘酷無明的戰爭。
作家林熠德的《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則以日本裕仁天皇「以菊花臨風般高雅的姿態」,對照象徵台灣原住民原始素樸的台灣百合,此時的台灣百合,又蘊含了原住民族群逐漸衰微的蒼涼與悲傷。
花與獵人
在文學中,野百合以其純淨高貴安慰著劫難後的倖存者,在現實中,對於原住民族,野百合不只具有象徵作用,更與日常生活、文化儀式融為一體。
南台灣的魯凱與排灣族,族人長久來在大自然中採擷資源,碩大醒目的野百合,就是重要華美的頭飾物,與其他花草、鷹羽、獸牙互相輝映。除了裝飾,百合花頭飾還具有特定的社會文化意涵,在不同身份、場合,族人各有特殊的配戴方法。
「百合花頭飾是獵山豬英雄的表徵,獵人捕獲公山豬六頭以上,即符合配戴百合花飾的條件,就可以邀請頭目、長老舉行戴花儀式,」深入研究魯凱族文化藝術的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許功明指出。
在魯凱族頭目制度中,男子憑著個人能力擁有配戴野百合花的資格;對於平民女子,在父母以豬、酒、小米糕向村內大頭目送禮,購買「百合花飾權利儀式」後,也可以為女兒取得花權。「魯凱族男女性社會道德規範,和價值判斷象徵意義上,全看頭上的百合花冠,」魯凱族作家邱金士在《雲豹的傳人》書中強調,野百合花是塑成完美女子典型的理想形象。
台灣百合同好會
滿山遍野的野百合伴隨著原住民,將濃蔭如翠玉般的台灣土地點綴的更美麗。十九世紀英國探險家福鈞第一次從淡水上岸,還在野地裡見到生平最大群與最有生命力的遍地百合。
「在我們祖先還未渡過黑水溝之前,寶島除了滿山梅花鹿、樟樹之外,百合花一定也到處盛開,」關心生態、喜愛花草的駱明永兩年前成立了「台灣百合同好會」。
百合與鬱金香、風信子、水仙同被稱為球根花卉。百合的球根其實是葉片變形成的地下鱗莖,具有儲存養分功能,像洋蔥般的鱗片一層層相疊,如百片合成,一般認為這是百合名稱的由來。
全世界原生百合屬植物有九十七種,其中有一半分佈在中國,海島台灣原生四種野百合。其中分佈面積狹窄的「細葉卷丹」開黃色球形花,台灣被認為是全世界分佈的最南限,具有生態地理上的重要意義,卻也最早絕跡,最後一次的標本採集已是日據時代舊事;「豔紅鹿子百合」如今僅存於石碇山區,成了名符其實的瀕臨絕種植物;鐵炮百合散布於沿海地帶及離島;至於長久來廣泛分佈福爾摩沙的台灣百合,生存領域也逐日縮小。
六年來,駱明永踏遍台灣,陸續在龜山島、鵝鑾鼻,與梨山、新竹錦山等低開發地發現台灣百合,「台灣百合目前雖沒有消失的危機,可是我們生活周遭幾乎看不到了。人們與花的關係缺乏聯繫,這是我們和土地疏離造成的,」駱明永也發現,在野百合倖存地,採花遊客太多,「採回去的花插在花瓶裡開不了幾天,就被扔進垃圾桶;一朵百合花成功授粉,土壤會滋養她長出超過千顆的種籽,遊客若知道這其中原委,就不會輕易摘花了。」
一元與多元並現
說起台灣百合的四季風情,駱明永娓娓道來,生長「立體化」的野生百合,各地花期不一,在平地、海岸,台灣百合四、五月陸續抽芽、開花,九至十月間種籽成熟,越往高海拔,花期越晚,直到三千公尺高山,秋冬之交依然可以看到百合盛放。
由於分佈地點的土壤、氣候、高度等環境因子不同,各地台灣百合出現「生理」差異,充滿「在地化」色彩。在終年迎著海風的石門鄉麟山鼻,百合只長二、三十公分高;在梨山,雜草灌木叢生中,台灣百合為求得一絲暖陽沐浴,可以抽到兩公尺以上。能屈能伸的台灣百合,花莖、葉片、甚至埋藏土裡的鱗莖都因地制宜,出現大小粗細不一的地方色彩。
各地台灣百合在性狀上雖有差異,但台灣百合多元與一元並呈,「有別於他種百合,台灣百合在播種當年便可開花,是其他百合或球根花卉所沒有的優良特性,」二十年前,台大園藝系教授許圳塗就看中台灣百合在園藝採種發展上甚具前途。
每一株百合花朵的數目依種類及地下鱗莖大小而有不同,台灣百合往往十幾、二十朵簇擁在單支花莖頂端上。近來南投就有農家栽種的台灣百合,一支開出五十朵的紀錄。
二π運動
此外,台灣百合開花時,花朵時而低頭含羞,出現與花莖呈九十度的嬌態,許圳塗形容為「有趣的開花運動」。當花蕾從花苞露出,花朵開始膨大發育,花梗漸漸朝下彎曲,一直低到一百八十度,花蕾再朝上伸長,與植株成九十度直角後,花蕾始發育完成而開花。而花朵授粉後,花梗與子房又同時彎曲朝上生長,藏著種籽的蒴果開始膨大發育。這般由花蕾初綻以至開花結果,全程發生兩次一百八十度運動,許圳塗將之稱為二π運動。「開花運動對花朵具有重要性,不經運動,台灣百合的大管狀花朵,勢必積水,但若只朝下生長,又不利於昆蟲授粉,」許圳塗判斷這是台灣百合一邊開花一邊轉圈圈的原因。
除了特殊的開花運動,輕飄飄的種籽與地下鱗莖,更是台灣百合強韌生命力的來源。
台灣百合外型與市面上常見的鐵炮百合相仿,每朵花具有六片白色花瓣,但台灣百合花瓣外側妝點著鮮明的紫紅色條紋,花朵可以維持七天左右。靠著昆蟲異花傳粉,花期過後,百合花瓣凋落,僅剩花朵基部膨大的果莢,每一果莢中藏著四百到一千多粒種籽,經過三十天的成長,果莢表皮成熟,稜縫開裂,長著薄翅的扁平狀種籽飛灑而出,隨風遠颺。根據許圳塗仔細秤重比較,台灣百合種籽比一般百合種籽都輕,擴散距離拉遠,因此成為台灣四種原生百合分佈最廣的一種。
百合花谷
當百合完成播種任務,挺立於地面的百合隨之枯黃殘敗,僅剩藏在地底的白色鱗莖。靠著鱗莖,來年百合再度發芽長成新株,鱗莖可以連續繁殖數年,一個鱗莖母球更可以繁殖出數十個小子球。
「秋末時節到隔年春天的半年期間,取一個百合鱗莖,一片片剝下種在泥土之中,可以見識到百合的旺盛生命力,」熱心於教人種植台灣百合的駱明永說,靠著地底的鱗莖,野百合像竹叢般連綿蔓延,可以成千上萬株開在一處。進入六月盛花期,在台中大肚山南面台地邊緣,約四公頃面積的平台上,就風風火火生長著上萬株台灣百合,已成為植物學者最愛的去處。
在有心人傳播下,近年花蓮農改場也極思開發台灣野百合特性,以供雜交育種應用,希望將原生百合的優點,導入目前最流行的亞洲型與東方型百合體質內,以開發本土新品種。「台灣百合具有豐富的遺傳變異可供選擇,適應性廣、實生播種一年內即可開花,自交親和性強,早熟、耐熟性強等優點,」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蔡月夏細數台灣百合的好處多多。
民國六○年代,台大園藝系教授許圳塗已注意到台灣百合的潛力,加上國內百合切花生產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所需種球卻幾乎全數來自荷蘭,當時許圳塗就指出,對於原生百合,國人仍停留在野地隨人採摘的「原礦型」利用上,殊為可惜。他建議,除了開發台灣百合特性來改良園藝品種,台灣還可以發展「百合花谷」,妝點出幾個具有台灣本地特色的花園城市,也可作為觀光資源。
野百合的春天
近年來,駱明永結合喜愛蒔花之士組成的百合同好會,已有兩百多位固定花友。駱明永更將家裡農田開闢成百合花田,採收種籽後分送學校、社區。在駱明永建議下,年初南港垃圾掩埋場進行土地復原時,也開闢了一塊地種植台灣百合。「只希望多還給台灣野百合一些土地,拉近人們與台灣百合的距離,」工作之餘四處指點人種花的駱明永說。
此外,原本就是台灣百合大本營的北海岸,人們也開始珍視這上天所賜予的珍寶。後山開滿野百合的瑞芳鎮鼻頭國小,去年小朋友就票選出野百合作為「校花」;兩年來,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有心規劃之下,布洛灣更已成為春季人們賞百合的知名景點。
從東北角海岸八斗子、北海岸麟山鼻、花蓮布洛灣、台東金針山、合歡山……,野百合的春天回來了。但願它們搖曳的風姿,能在這片土地上陪伴人們走過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