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就像八月間節節高升的氣溫一樣,每增加一元,都令財經官員與出口廠商揮汗不已。因為,美國正抓著我們出超繼續擴大這點,要求新台幣再度升值。
「只要我國出超不減,問題將沒完沒了」,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趙耀東斷言。
美國「各路人馬」都有,是全世界最不挑剔的市場。(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都是出超惹的禍?
出超,表示我國貿易賣得多,買得少,正符合「勤儉建國」的精神,為什麼會引來那麼多麻煩呢?
「你的順差,是別人的逆差;你看順差很舒服,別人看逆差就很不舒服」,經濟部次長王建煊表示:「長久下來,他的產業被你打垮了,工人失業了,當然要找你算帳。」
的確,像我國對日本長期逆差,由於日本沒有改善誠意,我國財經官員還一度禁止一千二百種日貨進口。而自六十年代開始,我國就對美長期出超,去年順差高達一百卅五億八千萬美元,今年上半年更比去年同期成長了百分之廿五.四,難怪美國認為新台幣匯率仍然低估,而在我們致力開放市場、降低關稅之外,還頻頻要求新台幣升值。
面對這些「沒完沒了」的壓力,分散市場的呼籲再度響起。
「為什麼西德的國際貿易順差高居世界第一,卻沒有國家向他們抗議?」台灣大學國貿系教授邊裕淵認為:「那是因為德國的產品類別和市場都很分散。以世界最大的美國市場來說,他們賣到那裡的貨品,沒有一樣佔產量的百分之十以上;對美國的輸出,也不到總出口的百分之十;不像我們,幾乎有一半的產品要靠美國市場。因此美國的壓力來了,我們不能不去理會,影響也特別的大。」
開放市場是我國為平衡貿易而努力推動的項目之一。我國機械產品,已遭歐美國家要求「自動設限」。(邱勝旺)
水往低處流,貨往美國銷
對於這種情況,王建煊比喻:我們一籃雞蛋中,有半籃吊在美國。過去他們經濟狀況好,不在乎;現在美國是世界最大債務國,貿易赤字像滾雪球一樣愈來愈大,市場已經不太穩定。「我們一定要分散市場,減少對美國出超,不能讓半籃雞蛋給搖垮了」,他表示。
然而對業者而言,分散市場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分散市場是絕對要做的,但是喊了幾十年,為什麼沒有辦法做到呢?」經濟部國貿局長蕭萬長表示:「道理很簡單,利之所趨嘛!」
他指出,美國市場是全世界最大、最開放、最不挑剔的地方,自然成為大家推銷的目標。不僅我國如此,別人也這樣做。美國商業部做過一項統計:開發中國家的產品,有百分之六十八銷到美國,百分之十八銷到歐洲,只有百分之八賣到日本,百分之六銷往其他地區。
為什麼我國對美國市場依賴的程度,又比韓國、香港、新加坡更高呢?
「我們主要是賣消費品」,蕭萬長解釋:「這在開發中國家一樣要保護,不讓你進去;歐洲共同市場彼此貿易量大,外人沒有多大空間;日本的這些工業也還在生產,沒有淘汰掉。如果今天我們不能像西德一樣產品多元化,賣別人不能賣的東西,那麼最大的市場還是在美國,很難分散到別的地方。」蕭萬長認為,這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是極其自然的現象。
我國機械產品,已遭歐美國家要求「自動設限。(邱勝旺)
處處不受歡迎
友利相關事業總經理崔中非常同意蕭萬長的「水流理論」,但他認為,政府只要裝設「加壓站」、舖上「水管」——利用租稅減免、優惠貸款等辦法來誘導,並解除和東歐國家不能通匯的規定、建立和西歐貿易溝通的管道……,水(廠商)仍可能往高處流。
「政府是應該擔任清道夫,幫助業者掃除貿易障礙;但我不認為『政府萬能』,可以用租稅等籌碼來扭曲市場的自由運作,因為這只能一時有效,長期會有副作用的」,蕭萬長表示:「何況對方的市場,是不是容許你這樣『衝』進去呢?」
這的確是個大問題。去年在外貿協會、外銷業者的共同努力,以及新台幣對歐洲貨幣相對貶值的推波助瀾下,我國分散市場的政策總算收到了一些成效。根據統計,我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已由前年的百分之四十八.一,降到百分之四十七.七;今年上半年,我國對歐洲的貿易順差,更激增了一倍有餘。當大家正為這份成績欣慶不已時,歐洲共同市場卻表明,將對我國鞋類是否傾銷展開調查;歐洲的自行車、機車、金屬拉鍊業者,也希望我國產品輸出時自動設限。
對此情況,趙耀東發出了嚴重警告:「對歐談判可能即將來臨。」
(左)加速公共投資,是解決出超過鉅最「百利而無一害」的做法。(邱勝旺)
回饋「國際社會」
或許有人會對我國外銷廠商的處境,寄予「何處是生路」的同情。但經建會副主任委員葉萬安卻不作如是觀。他說:「現在全世界貿易有黑字的國家並不多,大部分都是赤字,我們若只想分散市場,不求平衡,會引起別人反感。」
日本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日本人老是搞不懂,為什麼他們的商品好、有競爭力,會引起全世界的「公憤」?
「日本『國際社會』的責任盡得不夠嘛!」葉萬安表示:「佔人家市場,這是權利;把市場開放給人家,這是義務。權利義務要相等呀!」
開發中國家為了擺脫「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惡性循環,國際社會都會允許他們採行比較自私的保護主義。但只講權利,不盡義務,就不是一個已開發國家應有的行徑。
因此,經建會在擬訂我國西元二千年邁入已開發國家的長期展望時,將我國貿易順差的目標訂為廿三.六億美元,也就是收支接近平衡。
(右)抽取地下水養蝦外銷,是得不償失的做法。(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出口不再是英雄
不僅「紙上談兵」,在實際行動方面,政府也做了許多平衡的努力。
例如自民國五十八年以來,年年由經濟部主辦的「外銷績優廠商表揚大會」,到去年第十七屆以後便成為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是表彰以進、出口合計的績優業者。
此外,國貿局也在今年五月提出一份「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方案」,將全球依各地區特性及與我國的貿易關係,劃分為長期出超區(美、加、歐市)、長期入超區(日本、中東產油國)、開發資源輸入區(東南亞、中南美、紐、澳)、轉口貿易區(香港、新加坡),以及其他等五個地區,再針對每一地區的特性,研提不同重點的發展方案。
「在新的貿易情勢下,貿協的角色也已開始轉變」,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秘書長江丙坤表示:「我們現在的二大任務是分散市場、平衡貿易。過去只幫助業者向外拓銷,現在也要幫助外國廠商來台銷售了。」
為了達成第一個任務,貿協已製作了一套「四海財源」錄影帶,來協助業者了解國際市場。除將公開發售,作為企業界員工在職進修的教材之外,還自九月份起,在公共電視頻道播出。
第二個任務——平衡貿易——眼前似乎更為緊迫。因此經濟部、國貿局及外貿協會決定自八月起,一年內密集推出十一個貿易團,到世界各地「找東西買」。
經濟發展的目的不是堆積大量無用的貨幣,而是提高生活質量。(邱勝旺)
在「不歸路」上緊急煞車
既然平衡是我們的「理想」,政府也已朝這方向推動了一、二年,為什麼反而與「現實」——出超統計數字,離得愈來愈遠呢?
「我國貿易順差是經濟結構造成的,要平衡是不可能了」,輔仁大學國貿系教授林邦充斬釘截鐵地表示。
他解釋,台灣地處海島,資源缺乏,要想發展經濟,只有進口原料,經過加工製造,創造出「附加價值」後,再把它賣出去。
我國由於五○年代及六○年代成功地發展了民生工業與機器、中間製品工業,現在這些商品不但自給自足,還能大量外銷;而所需進口的,百分之九十是原料與能源,因此出口永遠比進口多。
這麼說來,我國貿易豈不走上了出超的「不歸路」?
「台灣那麼小,出超有助於擴大市場,加速經濟發展,走上這條路沒什麼不好!」蕭萬長表示:「但過頭了總是有副作用,所以應該煞一下車了。」
緩和貿易順差現在幾乎已是國內官員與學者、專家的共識,因為就連日本、西德二個出超大國,順差也只佔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五左右,而我國卻高達百分之廿一。但是,該如何緩和,卻百家爭鳴,莫衷一是。
過胖,該節食還是運動?
在紛紜的眾說之中,台塑關係企業董事長王永慶提出的建議最「激烈」——為避免新台幣繼續升值,政府應與美國洽談,改由我國自動實施出口課稅辦法,減少廠商出口的競爭力,來縮小中美貿易順差。
「課出口稅,不是不能做,但比較會引起爭議」,崔中認為,課出口稅必須有一個前提——承認自己的幣值低估,那麼在升值與課稅「兩害相權」之下,繳出口稅至少對自己國家的稅收有幫助,所以「理論上行得通」。
但執行上又是另一回事。因為對於匯率,大家有希求的心理,總認為它比較有彈性,只要咬牙撐一撐,一陣子就過去;出口稅不但永遠在那兒,而且該課多少才不會讓廠商覺得「吃虧」,也是個棘手問題。因此在實行上恐怕會遭到工商界的阻力。
「憂患意識」較重的人,則不在可行性上質疑,而是壓根兒就不贊成「因胖節食」。
「要減少順差不能犧牲出口」,江丙坤表示:「我估算過,我國外銷每年起碼要增加百分之廿,才能使大家都有好的工作機會,提高生活水準。」
既然不願意「節食」,那只有靠「運動」了。
「我認為解決出超最理想的辦法,就是提高國內投資與消費意願,擴大進口」,王建煊表示。
鼓勵「愛用洋貨」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一個人賺的錢扣掉消費,其餘的就存下來;存下來的錢如果沒有運用,就等於閒置的「死錢」。國家也是一樣,生產扣掉消費後就是該國的國民儲蓄;而儲蓄若沒有全部用來投資,剩餘的部分根據經濟學的說法是「超額儲蓄」,也就是對外貿易上的「出超」。因此,只要把儲蓄多用來投資,就能減少出超了。
根據統計,我國去年的儲蓄率為百分之卅七.四,而投資只用去百分之十六.三,差額(出超)高達國民總生產的五分之一。難怪有人批評我們是「資源未有效利用,拿去向洋人進貢」了。
要縮小差額,可以朝二個方向著手——或提高投資率,或降低儲蓄率。
我國儲蓄率高居世界第一,根據王建煊分析,這是因為國人除了在吃的方面以外,還保有傳統的勤儉美德;社會安全制度不夠完善,使大家多少攢一點以備不時之需;此外,過去關稅太高,也使人對物美的舶來品消費能力降低。
現在,行政院長俞國華已指示內政部加強社會救助,並計畫在西元二千年之前,達到全民健康保險的理想。
關稅方面,除這幾年的大幅調低之外,經建會正訂定降低關稅時間表,計畫在三年內把平均稅率降到百分之三,與OECD工業國家的水準相當。
一方面減少後顧之憂,一方面提高誘因,許多人認為,不必財政部長呼籲,國人自然會增加舶來品的消費量;不過,是不是去買美國貨,那就不得而知了。
消減順差,人人有責
用消費品來消減出超,畢竟是杯水車薪,而且缺乏「建設性」的功能。因此,絕大部分的人認為,擴大發行公債,加速公共投資,是利用順差最有效、最快速而且百利而無一害的做法。
「我們今天缺的不是錢,是時間」,對於公共建設的不足、國民生活的大環境品質低落,有識之士提出了這樣的緊急呼籲。
官員的解釋是:土地取得不易、預算追加過鉅,民眾不願配合……等。但追根究柢,事前欠缺可行性的詳細研究,才是造成進度不前的最大原因。
為此,經建會已開始建立「公共建設資料庫」,目前選定高速鐵路、南部第二高速公路、淡水河整治、新竹科學城等廿一項未來需要的重大建設,先展開規劃作業。
「只要預算一下來,可以馬上動工」,葉萬安充滿信心地表示。但他也同時呼籲,以公共建設消減貿易順差,需要全民配合:「否則錢老是花不出去,出超就少不了。」
淘汰「垃圾食品」,改善體質
其實對一個要減肥的人而言,除了運動,適度的節食仍是必須的。這時,醫生會建議病人多吃健康食品,少吃「垃圾食物」。
同樣的,也有人認為我國「一切為出口」的經貿政策已經完成它階段性的任務;現在,該重新檢討我國貿易出超的內容,剔除那些沒有「真正競爭力」的出口廠商了。
那些廠商沒有真正的競爭力?
葉萬安認為,凡是利用原料出口退稅、匯率低估、內銷補貼外銷等扭曲資源措施而存活於國際市場的,都不是夠資格外銷的廠商。而那些把環境生態成本丟給全體國民去負擔的汙染性工業與農業(如抽取地下水的養蝦,與製造大量排泄物的養豬),也不應鼓勵外銷。
「除非他們徹底做好汙染防治,付出應有成本,而產品仍有國際競爭力,再外銷」,葉萬安表示。
這樣說起來,豈不有很大一部分的出口商都不夠格?那麼我們還能維持過去的出口水準嗎?
「我們已經離開那一個階段了,現在不要再全心地想追求高成長,應該加速產業結構的改善」,蕭萬長說得好:「現在是另一個階段起步的開始,轉型時期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