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明星架勢的產業
1976年張有德自新竹清大材料系畢業,當時週遭同學不是研究半導體就是冶金材料,只有他對化工材料有興趣;1984年取得以研究人工心臟聞名的美國猶他大學材料科學所博士學位,隨即進入業界。
二十年風水輪流轉,當年一條人跡罕至的小徑,如今已是當紅產業,入行早的張有德,現在也成為台灣工研院生醫中心尋找商業模式時的最佳顧問。
「台灣若仍想以代工的角色切入醫療器材業,將是死路一條,」多次到新竹工研院傳授產業經驗的張有德表示,曾有台灣業者想要生產血糖機,用「一年生產幾億台,一台賺幾美分」的「微利」方式經營,但他認為,美國大廠若要找代工廠,可能直接選擇中國,更便宜。
張有德分析,醫療器材不同於一般電子科技產品,容量小、速度慢的「陽春型」電腦還可以便宜賣,但是稍有誤差就可能造成誤判、耽誤病情的血糖機,幾乎沒有市場價值,因為醫院、病患都想使用最新最好的儀器。
「台灣應發展抬頭思考、研發的產業,放掉低頭用手操作、生產的產業,」張有德指出,若以研發、行銷分佔兩邊的「價值曲線」來看,中間的製造生產獲利最低。加上歐美大廠把持行銷通路多年,台灣最有能力切入的,其實是投資小、回收高的研發端;而這也是矽谷新創醫療器材公司的獲利模式。
全方位人才
7月中,位居美國醫療器材產業龍頭的嬌生公司宣布,買下矽谷的Ensure Medical 公司,張有德正是該公司的創辦人之一與執行長。
嬌生公司看中他們研發中的關鍵技術──血管止血器材,預計明年進入臨床實驗後,很快可以嘉惠每年全球800萬名施行心導管手術的患者。
張有德解釋,傳統的心臟動脈手術,是將導管由大腿鼠蹊部置入阻塞的動脈位置,再利用導管或支架增加狹窄血管的血流量,但手術施行完後,必須在鼠蹊部的傷口處輕壓30至40分鐘,才能有效止血,而病患也須靜躺6小時,相當不方便。
「我們研發的可吸收性高分子止血塞,可以在導管取出後插入止血塞,讓皮下的血管傷口在30秒內止血。更神奇的是,待兩個月後傷口癒合,止血塞已經融於組織細胞中、消失無形,日後若有需要,可以由此處再次施行心導管手術。」張有德認為,對已經站著動手術兩、三小時的心臟科醫師而言,省下來的30分鐘相當重要,除了舒緩病人疼痛,更能讓手術室有效運轉。
細數美國生醫界的華裔科學家,人才濟濟,如研究愛滋新療法的何大一、冠狀病毒的賴明詔(現任中研院副院長)、發明百憂解的汪大衛等。但不同於鎮日鎖在實驗室裡苦思疾病解藥的科學家,遊走於理論、臨床與市場間的張有德,是少見的擁有全方位經驗的華裔人才。
1989年,張有德從猶他州來到矽谷,擔任新創公司CVIS研究部副總裁,從事血管內超音波的器材研究。他帶領的團隊累積了25項專利,其中的血管內超音波影像技術,可「內視」冠狀動脈阻塞情形,是目前施行心導管支架手術必備的診療器材。1995年,CVIS以1億美元的高價被波士頓科學公司(BSC)購併,張有德轉任該公司副總裁,爾後又被EMBOL-X公司挖角,出任總裁一職。
研發經驗豐富,長年觀察醫師如何使用醫療器材產品,並了解市場需求的張有德,1999年得到創投公司Vertical Group挹注700萬美元,創立以研究心導管手術快速癒合為目標的醫療產品IVS公司,實現他的創業夢。2003年,Abbott以1億1千萬美元買下IVS,是創投界典型的投資小、回收高的成功案例。
專利勝過一切
有了這次「打擊得分」的經驗,Vertical Group也同時看中張有德身懷多年的絕技,2000年邀請他加入創投合夥人團隊,46歲的張有德開始他身兼多職的事業生涯。
從創業到創投,張有德分析,他主要看重6大條件。首先是企劃案想解決什麼問題?舉例來說,一般中風病人必須在3小時內施打抗凝血劑,若黃金3小時過後才施打,不但沒有效,反而對身體有害。如何讓抗凝血劑在3小時後施打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對此團隊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什麼?而這方案是不是天方夜譚?可行性有多高?
待技術產品研發出來後,如何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核?團隊了不了解其中規範?
更重要的是專利權:技術有沒有侵犯他人權益?而一旦研發成功,是不是很容易被抄襲、仿冒?有沒有保護措施?
張有德指出,不論是研發醫療器材或新藥,最賺錢的不是生產製造的廠商,而是擁有研發專利與行銷管道的企業。
「附在藥盒裡的那張說明書最值錢,所有投資都是為了通過FDA審核的那張紙,其中記載了產品的功能、如何使用、治療什麼病、藥效的過程、可能的副作用等等。」
不同的是,新藥研發平均要耗時10年、投資10億美元,而開發醫療器材只需3至5年、數百萬美元。
「說穿了,矽谷很多新創公司都只是出一個好點子,然後『買空賣空』,創意還在研發階段就被大廠購併,再由可以承擔市場風險的大廠進行臨床實驗,將產品商業化。這也是台灣可以走的路。」張有德建議工研院生醫中心,每年選派3、4人到矽谷與他共事半年。這種類似「學徒制」的訓練方式,可以快速累積產業經驗,為台灣生醫界打造自己的品牌建立基礎。
高處不勝寒
估計,矽谷約有四百多家醫療器材公司,華裔總裁不超過5位。
張有德不否認,向上攀升的難度很高,但全看華裔人士是否有融入主流文化的企圖心。除了要處理公司大小事務外,還得常常對員工精神講話,既不能照稿宣科,還要適時說個笑話、帶入時事、球賽、專業理念等,這種能力很需要培養。而總裁看似權力大,但卻常有「碰到問題能問誰?下決定時心情寂寞,高處不勝寒的感慨。」
外表溫文儒雅、邏輯清晰、虔誠基督徒的張有德,面對生命有一顆柔軟的心。
長年出入醫院,看盡生離死別,他也曾想過不如轉行當醫生救人最快。現在當他看到自己公司研發的醫療儀器,能發揮救人的功效,舒緩病患的痛苦,一樣有淑世的成就感。這份使命感,正是張有德創業與創投靈感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