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藝術中學習靜謐之美
雖然從事表演工作,但潘俊仁並沒有隸屬某一特定劇團,不循正規道路前進的他,也另闢蹊徑在京劇世界裡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我期待自己成為京劇教育裡的引導者與提燈者。」他描述著在劇場舞台上,總在幽暗的市街上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提燈者角色,熒熒的火光,就像他對京劇不滅的熱情。一直相當引以為豪自己是「票友」出身的他,尤其希望能將這樣的熱情傳遞給他人,為此他時常以自由演員的身分作推廣性演出,甚至還擔任過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赴海外多國演出。尤其了解「戲迷」心理的他,在步下舞台後尤其親切,從不拒絕觀眾的簽名、合影的要求,「觀眾不一定要喜歡我,但只要能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京劇的種子,就已經足夠。」潘俊仁認為。
而在娛樂選擇五花八門的時代,京劇的價值與魅力究竟何在?對於潘俊仁來說,正是因著時代紛擾,當許多當代的文化娛樂產品不斷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經過緩慢的時間中逐步形塑、淬鍊而成的京劇,其步調更為緩慢、氛圍更為寧謐,這一種沉澱心靈的力量,正是現代人所缺乏的。
「學習京劇,就是學習古人的生活節奏。」潘俊仁解釋。而倘若說,能唱也能畫的他,動能如脫兔,靜如處子,無非來自長期向古老智慧的學習,如此一路走來,稱此歷程「太幸福了」的他,更願將其中的發現與人共享。
潘俊仁將一路所學的水墨、書畫、京劇結合,成為個人具識別性的繪畫創作符碼,呼應他最喜歡的一句京劇唱詞:「水流千遭歸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