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克服恐懼
廖珮含辭職後,開始修習線上課程,也考取保母執照,為了累積經驗,她免費提供父母「喘息服務」,每周到家中陪伴孩子玩耍。趁著這段職涯轉換期,她申請了國合會「太平洋地區園藝計畫」,再度抵達諾魯。
諾魯對待孩子的方式有何獨特處?廖珮含觀察,諾魯人面對年僅四個月大的嬰孩,也能不斷地與他「對話」,他們不將孩子當作父母的附屬物,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後來,她也在澳洲觀察到類似現象,居住地附近的圖書館,每週有多達三天早上,專為兒童設計活動,參與的父母全程陪伴,不會分心做其他事。
不喜歡做計劃的廖珮含,看到機會就去嘗試,這趟意外的旅程,卻帶她更靠近自己的「天命」。回台後,她再次加入富邦文教基金會,擔任「說故事工作坊」的企劃。
「說故事工作坊」源自德國慕尼黑兒童影展,目標是幫助難民的孩子回顧克服恐懼的經驗,從中獲得自我肯定,並轉化為下次遇到挑戰的勇氣。廖珮含與團隊先花一年的時間,將教材在地化,然後進入國小實行。有次,聽到排灣族男孩「翔」分享經驗時,廖珮含直覺要將他的故事拍成影片,面對怕生的翔,她選擇用尊重、陪伴與信任的態度,等待孩子願意敞開心房。
在拍攝影片前的田野調查,廖珮含發現翔面對提問,總會給予大人期待的答案,但她告訴他:「我沒有預設答案,你不用像大人一樣回答問題。」還有一次,翔因為不會寫某些字,把筆摔在地上,憤而哭泣,家人見狀只說:「這有什麼好哭的?」廖珮含卻告訴他:「謝謝你告訴我你不會寫,這樣我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翔逐漸對拍攝團隊產生安全感,最後成功完成短片《翔去打獵》。影片描述來自屏東縣泰武鄉馬仕部落的12歲男孩翔,原本怕黑、怕狗,但是他選擇克服恐懼,跟著姑丈深夜上山打獵。
透過廖珮含的攝影作品,我們看見諾魯的美景與家庭;透過她的行動,我們看見諾魯分享與重視孩子的文化。即使已經卸下青年大使身分,她仍用自己的方式與友邦交朋友,讓兩國交流的面向更多元。
廖珮含用底片相機記錄諾魯的遊行活動、歷史遺跡與慶生的歡樂時刻。
諾魯的孩子正在欣賞廖珮含舉辦的攝影展,從不同的角度看自己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