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寵貓不知慰藉了多少深宮嬪妃、侯門閨閣。(宋人「狸奴」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宋人「狸奴」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傳說中國的第一隻貓,是高僧玄奘為防經書遭老鼠嚙食破壞,因而乘佛學取道西域而來。
家貓被人類豢養了幾千年,狩獵慾望只好藉由遊戲發洩。(邱瑞金)
陸續出土的文物典籍,雖已證實中國人迎貓入室的歷史,應不晚於西元前三千年。然而故事點出了人貓關係的起始,可能就在於捕鼠。
貓咪一副愛嬌模樣,貓店十分懂得發揮其「賣」相。(邱瑞金)
時序上,貓是最後入圍人類豢養動物的名單。有人愛貓成癡,有人深信「貓奸狗忠」,是否人與貓仍處於測試彼此「速配」的進化階段?而中國人又多了什麼文化上的「貓」情結?
繼八十五年九月九日「狗節」,「台灣貓節」也已在台北市熱鬧滾滾地誕生。這項由「愛貓族聯誼會」會員一二○八張選票歷經兩年時間拍板定案的活動,是由會長暨作家心岱所發起,希望能藉此發揚愛貓美學,建構人與動物的倫理。
這不過是台灣愛貓人展現實力的驚鴻一瞥。根據這個愛貓組織出版的會訊「MAO愛貓族雜誌」的資料,現今國內養貓人口約有二十萬。雖然只是養狗人口的十分之一,但是貓口總數卻為狗口的三倍。而獸醫杜白的中心動物醫院所看診的貓狗比例,也由十二年前的一比十竄升到目前的一比一。
貓咪也瘋狂?
都市化導致生活空間有限及單身人數的增加,是促成以室內為活動範圍、獨立自主的家貓比狗族更受青睞的主因。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指出,隨著經濟和生活水準的提昇,「人性化」對待寵物是必然趨勢。
且試看現代寵貓可能的一生。如果是寵物專賣店待價而沽的名門之後,除了血統純正溫柔美貌,還要排排命盤、看看星座、問問生辰八字是否與主人相合,以取得未來同居生活美滿幸福的背書。即使是街頭浪貓,若有幸與「良」人匹配,依然可搖身一變為朱門顯貴。「工作」捕鼠謀生就免了,三餐還有吃不完的進口罐頭和零嘴。
(左、右)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貓兒總給予人類無法捉摸的神秘聯想。(邱瑞金)
過去從事媒體市場調查工作的鍾郁君,足跡遍及以愛貓聞名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等。她發現貓迷似乎比狗迷來得狂熱與專注。因為到目前為止只逛到有貓用品的專賣店,沒有狗的。鍾郁君相信台灣也將步上西方後塵,因此在兩年前,她開始有計劃引進貓的工藝品,把自己的蒐集興趣化為退休之後的事業。這也是許多前後投入貓市場業者的共同心聲。兩代差異?
耐人尋味的是,這一波貓迷中堅,以年輕人為主。愛貓族聯誼會會員的教育程度九成在高中以上,年齡則集中於二十到三十歲。
有人愛動物,有人不愛動物,本是天經地義,然而台灣人對於貓的態度,特別是針對俗稱「土貓仔」的混血短毛貓,卻存在著明顯的兩代差異。
這些「街頭浪子」,其實是台灣島嶼物種演化的獨特產物。屏東科技大學畜產學系副教授夏良宙表示,台灣並沒有原種家貓。那麼這些土貓從何而來?證諸台灣四百年歷經西班牙、荷蘭、清朝及日本人的殖民統治,現正與愛貓族聯誼會合作進行台灣貓血緣調查的杜白就認為,「有什麼人來就帶什麼貓」。
然而,杜白口中「經由長期優勝劣敗競爭存活下來最能順應本地環境的優勢種」台灣土貓,卻得不了大部份老一輩台灣人的「寵」。
「愛貓園」負責人蔡香蘭養貓二十五年,無條件收容流浪貓再轉送新主人的工作做了八年。她雖然每個月平均送出一百隻貓,卻也不是有求必應,其中一個充分條件是,如果和父母同住,一定要取得他們的同意書。
最常見的反對理由是衛生問題和「養這個有什麼用?」而對於下一代把貓當命根子、情人、兒女看待,則覺得簡直不可思議。
(左、右)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貓兒總給予人類無法捉摸的神秘聯想。(邱瑞金)
上一代的成長記憶大多是跟著台灣「苦」過來的。在那個物資不充裕的年代,一位花蓮在地五十幾歲的母親說,貓在家中的地位,比起能提供溫飽的雞、鴨、豬,能看門示警的狗,實在可有可無。只有在為鼠患所苦時,才需要仰賴貓族的協助。暗夜哭聲
貓兒全身上下都易於引發人類對夜的聯想。牠身手矯健上天下地穿梭月華如鬼魅出沒,瞳孔變化似線肖杏,某種角度下還會反射光線發出幽幽綠光,發情交配的夜吼更令人毛骨悚然。在知識不普及的當時,無怪貓族被蒙上層層迷信面紗。其中「屬陰,能感應怪力亂神」就是標籤之一。
台北縣土城看守所流傳,死刑犯預定被執行槍決的前一夜,貓的嚎吼一定特別淒厲詭譎。
一位來自高雄的大學生說,至今地方父老堅持為死人守靈的目的之一,是要防止貓跳過棺材引死屍坐起的「炸(詐)屍」。
另一個在民間耳熟能詳的習俗是「死貓吊樹頭」。諷刺的是,讓多少貓兒在台灣鄉間死後不得入土為安屍體在林間晃蕩的罪魁,竟源於貓兒身心舒暢時所發出的呼嚕呼嚕聲。心岱說,她家鄉的人把這種聲音誤認為「嗄龜」(氣喘),因此死後定要吊住貓咽喉,以免病菌擴散。
這個過去因認知不足產生的「環保」措施而現下被視為鄉間陋習的傳統,目前在中南部依然行之有人。去年三月行政院環保署委託救國團所進行的一項田野調查,在彰化某鄉間不到五分鐘的車程,拍到二十件「死貓掛樹頭,死狗放水流」的案例,總共兩個月間在該縣就發現兩百一十四件。其次則依序為雲林縣和台南縣。
從捕鼠幫手、寵物到同伴動物,貓兒與人類同行的腳步,未來又將走向何方?(黃麗鳳攝)(黃麗鳳攝)
台灣俚語中也有不少對貓「不懷好意」的「生活智慧」。民俗研究者莊伯和的〈阿貓外傳〉信手拈來就成文章。例如「麻臉叫『貓臉』」;「『山貓想海魚』意思是想入非非」;「『好貓管百家』說女人多管閒事」;「『貓食麵炙』表示假慈悲」;而所謂「貓仔,貓仔,放屎糊蚊帳」竟就在莊伯和幼時所養的不爭氣小貓身上應驗了。中國人與貓
台灣漢人的祖先來自中國。中國以農立國,貓字從苗,是因為迎貓可防鼠害苗。這是《詩經》有關貓之所以稱為貓的一說。漢代《爾雅》記載,古時年終為酬謝助農事的八位神靈的蜡(ㄓㄚˋ)祭,貓也列位其中。
然而中國人以天干地支計算時間,其中地支就以十二生肖來代表。這麼攸關生活作息生命循環的大事,貓卻插不上腳,不免令人奇怪,於此民間有著各種故事。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一是遭鼠背叛未及時參加動物競走大賽;二是「貓」、「虎」同類,虎就是大貓。
「貓來貴,狗來富」是流傳頗廣的諺語。也因此向人乞貓入門是家中相當慎重的大事。南宋詩人陸游有詩為證,「裹鹽迎得小狸奴」指的就是用鹽巴為聘禮,風光迎貓入門的習俗。「MAO」刊登的一篇會員來稿描述,在他所居住的福建浦城山城,人人都視狗和貓自己跑到家中,「是天賜,一定得好好地對待。」如果是富裕人家,還有專屬佣人照顧呢。
但是,野史中卻不乏有關養貓鬼(類似台灣民間的養小鬼)為祟的記載。隋朝大業年間,凡是家有老貓的京都縣邑,都被當成支配貓鬼奪財害命的嫌犯。牽連在內被殺的人數以千計。
中世紀的西方,則把貓視為巫婆的同路人予以迫害。
東西貓族歷來冤獄連連,是貓性相同,還是人性相通?
中國沒有血統家貓
依照《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資料,中國人對於動物的認識,可追溯至四千七百年殷商甲骨文有關蟲魚鳥獸的造字。在春秋時代的《詩經》述及的一百多種動物中,貓已經包括在內。
不過,就像虎薈、蟹譜、蟋蟀經等被文人視為仕途功名之餘的小道之學,歷代散佈在古籍的貓事似乎一直乏人搜錄爬梳,條例數量和狗亦不能相比。目前在台灣已知的貓書專論,分別是清嘉慶的《貓乘》和咸豐的《貓苑》。
貓族進入中國的途徑之一,是歷代籓屬的「進貢」。《貓苑》所錄的美貓貢品計有獅貓、四耳貓、亞爾加里亞貓等。杜白從形貌描述及產地推測,獅貓應是今天的波斯貓;四耳貓是金吉拉,因為牠「耳內長毛,似耳內有耳。」而黑人設籠捕捉的亞爾加里亞貓,則可能是原產自非洲的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貓的另譯。
如果他猜的不致離譜,那麼早在中國深宮後院、侯門閨閣重重掩映中,就可見洋貓滴溜溜跑過的身影。洋貓的魅惑
宋朝花鳥畫特別蓬勃,貓兒入畫的機會也高。任職於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藝術史的蒲思棠說,有宋一朝宮廷畫家的貓畫,清一色都是長毛貓。
甚至貓以人貴。明萬曆皇帝愛貓出名,所豢養的貓,各有官名俸祿,小從丫頭小廝,大到老爺管事,養尊處優,有的體型比狗還大。牠們所受的待遇,絲毫不遜於今日台灣的寵貓。
比起土貓,有行情的洋貓打從一開始就以寵物姿態進軍台灣。
隨著近年教育水準的提昇,動物知識的普及,加上西風東漸,加菲貓、菲力貓、龍貓、NONO等「進口」卡通貓主角的推波助瀾,貓形象水漲船高,而台灣人尤對波斯貓鍾情癡迷。
二十五年前,「貓奶奶」蔡香蘭因為無意間在海報上瞥見白波斯毛茸茸的倩影,深深為牠們的美貌天真吸引,掏出私房錢二十萬請朋友從日本帶回兩隻。這個價錢,當時可以買到台北縣永和市的兩層樓。
目前,愛貓族會員飼養長毛貓的總數是短毛貓的一•二五倍。在全台有十家連鎖分店的寵物業者「御貓園」總經理李志強表示,最受國人偏好的貓種,以白波斯、喜馬拉雅及金吉拉等長毛貓為主。
流浪貓的悲慘世界
無論如何,時代的確變了。貓族被豐盈的物質環繞,被人類溺愛擁有。然而,牠們是否能就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心岱的回答是:「可能更悲慘。」
過去貓兒可充分伸展不受拘束的本性在自然環境中討生活,現在則為了食物侷限於水泥樊籠或更可憐的鐵籠裡生活。同時,不論血統長相,「貓有人愛就是寵物,沒人愛就是流浪動物。」蔡香蘭直截了當地點出貓族在現代台灣的命運。
根據福爾摩沙基金會八十五年所做的調查,每一百隻不再為原主人飼養的貓狗,約有十七隻可能成為喪家之犬或流浪之貓。
一位獸醫透露,許多主人因貓狗重病而將牠們棄置在醫院不來認領,而國內的動物收容也尚未制度化,在營運考慮下,只好將這些不健康的動物野放,卻使問題從契約行為和個人的道德轉嫁為社會成本。此外,不肖寵物繁殖業者擅自將配種失敗或沒有市場價值的貓狗丟棄,也是原兇之一。
在國內,民眾對於流浪動物的認知,幾乎和流浪狗劃上等號。民國八十五年第一屆狗節,關懷生命協會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實施晶片注記(有如發給牠們身分證,利於後續研究和追蹤管理)。雖然標題打的是「犬貓」,但是當天植入兩百份晶片的對象,除了一隻兔子,其他的全部是狗。
現階段流浪狗與人的衝突,絕對比流浪貓來得明顯而迫切。但是投入動物福利工作有年的夏良宙提醒,根據他考察西方國家的相關經驗,幾乎「處理流浪狗問題後都會遇到流浪貓的問題」。預估如果政府能積極貫徹目前流浪狗處置的政策,台灣流浪貓的問題將在「五年之內」浮上台面。
夏良宙說,目前美國的動物收容所、中途之家已經「貓滿為患」,數目更超過狗,而流浪貓對於人身安全的威脅指數也不斷上昇。
其實,自零星散見媒體的報導,和愛貓人士的口耳相傳、親身體驗,台灣流浪貓問題已經逐漸浮現。甦醒中的眠火山
這座從沈睡慢慢甦醒的火山,首要的噴發點在於衛生安全。
去年繼豬隻口蹄疫風暴後,政府衛生單位也發佈狂犬病可能再度流行的消息。杜白強調,不要被名稱上的「犬」字蒙蔽,因為所有溫血動物都有可能成為帶原者,「貓則是最大的隱憂」。然而,關於流浪貓最基本的生態資料,數目、領域、行為等,台北市家畜衛生所坦承,「目前都還是『黑數』。」
然而,人與貓的衝突,卻已不斷地在社會周遭無言地上演。
愛貓如親人的戴月和蒲思棠夫婦曾碰到一件傷心事。他們居住的社區,不時傳出有流浪貓翻食垃圾的抱怨。一天居民們抓不到動作靈敏的成貓,就拿剛出生的仔貓出氣,亂棒打死,丟在垃圾堆裡。
來自愛貓國度美國的蒲思棠,簡直無法置信,一個生命怎能遭到如此對待。無奈的是,台灣這個社會對動物及養動物的人依然充滿歧視。
以租房子為例,房東只要一聽到他們養貓,通常成交的機會就很渺茫。想要帶貓兒下山就診,即便裝在籠中,依然可能遭到計程車司機的拒載。尤有甚者,左鄰右舍常投以不屑的眼光,「怎麼養這種垃圾貓?」
互惠新倫理
國際動物福利團體近幾年來大力鼓吹尊重弱勢「動物權」觀念。他們主張,動物不是人可支配的財產,而是伴侶,不是「寵物」,而是「同伴動物」。國內則有關懷生命協會和愛貓族聯誼會響應。
去年來台灣訪問的瑞士動物行為與動物心理學者Dr. Turner所領導的組織,現下正進行動物與人類互動科學研究,希望在有實際證據支持下,建立動物在現代社會的互惠新倫理。
一九九五年澳洲貝克研究所教授Gary Jennings發表一份報告,企圖從實用面提出飼養同伴動物的優點。研究結果顯示,飼主因為心臟病、高血壓、膽固醇及失眠問題而就診的次數較少,藥物治療的情況也較低。比起非飼主,養狗的人看醫生的次數少百分之八,養貓的人少百分之十二。
從捕鼠幫手、珍愛寵物到同伴動物,人與貓的關係一路走來,不脫互助互惠的軌跡。想想小小貓兒一再順應人類環境的變化而適時滿足對方不同需求,可算是絕頂聰明,何不多疼牠幾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