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形狀像什麼?
科技昌明的今天,人類用人造衛星測量地形、用電腦製圖。在一張張精密、準確的世界地圖上,台灣雖小,酷似蕃薯的形狀卻很容易辨認。
但你可曾見過早期單憑航海記錄、遊記、目測,甚至憑空想像的手繪古地圖?你可知道:古地圖上的台灣,這條「蕃薯」是橫著擺的;圖上沒有經緯,卻有山水畫筆觸的山峰、白雲;對人的生活樣貌也栩栩如生,躍然「圖」上……
人們早前對地理一無所知,直覺地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甚至流傳著「盤古開天」、「四隻鱉足撐著天、海龜W著地」……一類的神奇傳說。
直到十五世紀末,歐洲航海事業發達,熱中航海探險的歐洲人,從地中海擴展到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相繼發現新的大陸,人類才對整個地球有了概略的認識。
這是早期的澎湖地圖,各島的面積、形狀、位置與實際都相去甚遠。(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由三個島組成?
首先到達東方的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中葉以後與遠東海上航運逐漸頻繁。當時葡萄牙的航海家多次經過台灣海面,由海上眺望台灣,看見島上山嶽連綿、林木蔥翠,忍不住贊道:「Ilha Formosa」(美麗之島),於是將台灣取名為Formosa,此後台灣的地理位置漸為歐洲人所知。
精通荷蘭語的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曹永和,是目前台灣唯一對歐洲古地圖有研究的人。他指出,目前所知最早出現台灣島的歐洲古地圖,是一五五四年葡萄牙製圖家羅伯.歐蒙所繪的世界地圖。這張圖以八張羊皮繪成,地圖上華南沿岸的東方海上,繪有一灣Fremosa(為Formosa之誤)。此圖現藏於義大利弗羅倫斯的考古博物館裡。
在此之後,台灣島在歐洲地圖上以不同的面貌出現。有人將台灣畫成三塊方島,有人畫成南、北兩個島,有人只畫一個島。形狀也都不太一樣,有方形、長形、多角形……。位置也不同,有全島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北回歸線在中間島通過的,還有北回歸線在最南島通過的。地名則或為Fermosa,或依當時中國人對台灣的稱法而標為小琉球。
曹永和表示,這個時期的地圖多根據航海記錄、遊記或傳教士的報告等摻雜融合繪成,雖不精確,卻可以看出當時歐洲人對台灣的認識程度。當時所以會誤把台灣畫成二個島或三個島,很可能是在海上看到很大的河口,誤以為島是分離的。
十七世紀末荷蘭人Pieter Goos繪製的世界地圖,台灣已在其上。(鄭元慶)
荷人貿易通商據點
此時福爾摩沙已為歐洲人所知,但真正到過台灣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大陸上的中國人對台灣也不熟悉。曹永和認為,原因很可能是台灣東有陡壁、西有強流,以當時的航海條件靠岸不易,再加上土著獵人頭的惡名昭彰,人們更不敢隨意靠近了。
隨著歐洲海權國家與遠東往來愈來愈頻繁,有關中國神話般富庶的傳說漸漸流傳開來,甚至文獻中有這樣的記載,「這是一個富庶而強大的國家,這埵麻袨I的絲綢、寶石、珍珠、水銀、大黃、黃蓮、麝香和其他珍貴物品。只要你有錢,什麼都可得到……」歐洲各國遂紛紛前來要求與中國貿易。
十六世紀末,荷蘭人也加入了這場競賽,並且積極尋找一個靠近中國的根據地。一六二二年,荷蘭人佔領當時已是中國領土的澎湖島,明朝政府下令驅逐,並要荷蘭人轉移到台灣來找據點。一六二四年八月,荷蘭人撤離澎湖,轉至大員(現台南安平)建立新的堡壘——熱蘭遮城。
荷蘭人據台後,勢力由海上進入陸地,有關台灣的文字紀錄增多,繪製的台灣地圖也日益精確,十七世紀後,不再出現兩個島或三個島的台灣地圖。其中更不乏頗精確的部分區域圖,像嘉南平原、北港到高雄一帶。由於荷蘭人最關心的還是與中國的貿易,因此據台時期所繪地圖也多以中國沿岸、澎湖島、大員等地的海圖為多。
這張大清廣輿圖為日本人所繪製,圖中的台灣不僅大得驚人,形狀也頗為有趣。(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山水式意念圖
在中國人眼中,古台灣又是什麼風貌呢?
中國早期有關台灣的地圖中,最精確翔實的,是清康熙時完成的「皇輿全覽圖」。
東海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洪敏麟在其著作「台灣地名的沿革」一書中提到,康熙是一位對地理學很有興趣的皇帝。「聖祖實錄」的上諭中曾有「朕於地理,從幼留心」的記載,他為了完成規模宏大的皇輿全覽圖,於康熙五十三年派了三名懂得地圖測量技術的法國傳教士——雷孝思、馮秉正、德瑪諾,率領大批人員到已列入中國版圖的台灣測繪地圖。這是中國第一次用較為科學的方法測繪台灣地圖。出來的結果,平面部分已十分精確,只缺高度的標示。
不過當時清廷對台灣的統治僅限於西部平原,東部因山勢險峻,又有先住民阻礙,無法測繪,僅在圖上畫幾朵象徵性的山峰,東部海岸則一片空白。
在這之前,明朝人所繪製的台灣地圖,既無方位、也無經緯線,用的多是山水畫中的筆法,與其說是地圖,不如說更像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儘管方位、比例、位置均不正確,但從這種山水式的意念圖中,看到的人文思想,卻不是今日地圖所能涵蓋。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施添福認為,「地圖規格化之後,反而看不到人文思想了。」
康熙台灣輿圖,呈現當時從台北到高雄的眾生相。(台灣省立博物館提供)(台灣省立博物館提供)
還原台灣早期風貌
細觀清代的台灣古地圖,圖上除了山、水、林木等自然景觀外,還能看到許多有趣的人文景觀,如河口的帆船、市街、民房、村落等。其中以康熙台灣輿圖最特別。這張地圖上繪有往來的行人,或徒手、或挑貨、或牽牛、或駛牛車;村落中還有農人、牛隻、牛車;荒埔上有鹿群,還有狩獵的人群,相當逼真,為學者提供了當時社會最真實的樣貌。
清朝台、澎兵備道夏獻綸所繪的台灣地圖,則是少數有經緯線的中國地圖之一。但其經由北平出度,緯線由北極出度,以中國北平天文台為本初子午線,替代格林威治天文台。「在這幅地圖上,清朝自以為宇宙中心的大中國思想表露無遺」,洪敏麟表示。
根據台東師範學院副教授夏黎明的研究報告,中國歷代的地圖,大多是皇帝基於政治或軍事需要而繪製,與歐洲人基於商業利益所繪的航海圖,在目的上大不相同。繪製完成之後,也多藏於皇宮、秘府中。歷代朝廷中央,還有專人掌理這些當時最具參考價值的地圖,或由兵部負責掌管。
比利時太圖公司的華裔工作人員持該公司收集的台灣古地圖。以前中國人畫的台灣地圖為橫式,歐洲人則少有這種畫法。(鄭元慶)
「蕃薯」橫著擺
時至今日,台灣古地圖已由中國權傾天下的皇帝,或歐洲豪情萬丈的船長手上,到了博物館、學術機構手中。
「這些古地圖能幫助研究者還原台灣早期的風貌;」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教授許雪姬表示,荷蘭人在台灣測繪的古地圖,對學者研究台灣的歷史很有幫助。
曹永和進一步指出,從每個時代地圖上所標示的地名,可以知道台灣發展的脈絡、地形的變遷,以及當時人對地理的認識。
目前,施添福及夏黎明師生兩人,就接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委託,已從事兩年解讀清代台灣古地圖的工作。
「那時地圖多缺乏經緯線或其他座標系統,普遍採上為東、下為西、左為北、右為南的橫軸式繪法。」根據夏黎明的研判,此種繪法有利於俯視東高西低的台灣西半部地勢,而且符合統治者自大陸中原透視台灣邊區的心理。
本圖由法國皇家水陸製圖師根據耶穌會士的紀錄繪成,範圍包括台灣島及大陸沿海的一部分。(鄭元慶)
古地圖,新用途
今日,古地圖已擁有極高身價。
「這些手繪地圖是先描出輪廓再上色,有些歐洲人畫的台灣古地圖,還在圖上畫著巴洛克、洛可可風的裝飾圖案,稱得上是古藝術品了」,曹永和道。
比利時一家專事收集買賣世界各地古地圖的太圖公司台灣地區負責人白柏寧指出,該公司蒐購最昂貴的一幅台灣古地圖,價格高達新台幣一百五十四萬六千元。他們的買主多半是各博物館、圖書館、學會、政府機構,也有少部分民間收藏家購買。
由於古地圖的文化氣息濃郁,已有腦筋動得快的公司想到用它來為企業形象「化菕v。去年以台灣古地圖為主題的新年月曆首度出現,此一別出心裁的古地圖月曆,竟出自百分之百外資的IBM公司的手筆!
「IBM在台已成立卅五年,雖是外商公司,但員工都是本地人。多年來我們一直努力在做形象扎根工作」,IBM公司公關專員黃莉惠表示:「去年IBM委託比利時太圖公司印製台灣古地圖月曆,客戶、廠商大都認為很有意義,對於我們溯本追源的用心,也多給予正面的肯定。」
由於頗獲好評,月曆供不應求,IBM今年已再度委託太圖公司製作古地圖月曆。
從這張天地全圖裏,約略可看出中國早期的地理觀念。(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解讀古地圖見成果
鑑於「市場大好」,太圖公司最近更有出書計畫。目前他們正著手將十餘年來由世界各國蒐集得來有關台灣的古老地圖、歷史圖片,配上台灣早期歷史,編印成——「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台灣滄桑史」一書。這種出版構想,在台灣尚屬創舉。
無獨有偶,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解讀清朝古地圖的成果,也將要集結出書,預計三月先出版第一冊。到時,大家所認識的台灣,將不只是「蕃薯」而已。
〔圖片說明〕
P.122
「嘉慶一統志」中的台灣府圖。當時清朝統治範圍僅及西岸平原,因此圖上只有台灣西部及各島嶼,東部僅註明「東境俱內山生番界」。(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提供邱瑞金翻拍)
P.123
這是早期的澎湖地圖,各島的面積、形狀、位置與實際都相去甚遠。(鄭元慶攝)
P.124
十七世紀末荷蘭人Pieter Goos繪製的世界地圖,台灣已在其上。
P.126
康熙台灣輿圖,呈現當時從台北到高雄的眾生相。(台灣省立博物館提供)
P.126
這張大清廣輿圖為日本人所繪製,圖中的台灣不僅大得驚人,形狀也頗為有趣。(鄭元慶攝)
P.128
比利時太圖公司的華裔工作人員持該公司收集的台灣古地圖。以前中國人畫的台灣地圖為橫式,歐洲人則少有這種畫法。
P.128
本圖由法國皇家水陸製圖師根據耶穌會士的紀錄繪成,範圍包括台灣島及大陸沿海的一部分。
P.130
從這張天地全圖裡,約略可看出中國早期的地理觀念。(鄭元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