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以外,最美是人情
論便利、效率、整齊,雜貨店都無法與便利商店爭勝,但唯獨濃厚的人情味,折服所有人。這個特點,不僅發生在老闆與客人之間,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且或隱或顯地表現在作品裡。
阮光民的作品,一向展現對小人物的關懷,加上他偏好創作青年漫畫,而非以格鬥劇情為主的少年漫畫,好比日本漫畫家谷口治郎、弘兼憲史的作品,藉故事演述人際關係、探討人生哲理,又因著小時在阿公雜貨店裡生活、幫忙的經歷,因緣俱足之下,讓他選擇以雜貨店的主題,畫下了《用九柑仔店》。故事以傳統雜貨店在現代社會的存續作為主線,重點放在描寫小人物的互動,以及各自面對的生存處境,在疏淡的節奏裡暖意源源不絕地湧現,與雜貨店的精神相互輝映。
至於,以第一人稱的散文體寫下《畫說寶春姐的雜貨店》的徐銘宏,談起自家經營超過一甲子的老店,心境卻截然不同。他坦白地說:「對我來說,雜貨店就是一直存在,也一直不斷被它所困擾。」
由於從高中時期就離鄉背井,到都市工作、求學,曾兩次回鄉幫忙,希望把現代化的經營模式實行在自家的店,卻跟家人鬧得不歡而散,直到第三次回家幫忙,心境才逐步轉變。他回憶著:「當我決定不要先入為主去認定怎樣是對的,順著爸媽的節奏做事,就可以漸漸感受到店裡可愛的地方,就是人情味這件事。我覺得,這就是我爸媽堅持要做這間店的原因。」
調整好心情以後,他開始著手記錄店中發生的點滴:無論怎樣常見的商品,都只要到他們店裡購買的死忠客人;因為一個客人說不清楚名目的商品,全店員工總動員一起猜想;為了讓賣菜歐巴桑的籃子輕一點,母親一口氣買下對方挑來的所有的菜……傳統雜貨店最根本的互助精神,都在一個個如實紀錄的故事中具體傳達出來,而對家人的齟齬與悔意,也在真情流露裡逐一被包容了。
像這樣的掙扎過程,並非個案。對於記者出身的林欣誼來說,由於長年習慣採用不涉入個人情感、立場的報導寫作模式,究竟要以何種角度寫作,令她著實經歷過一番掙扎。從最早想以絕對客觀、冷派的方式來書寫,卻因為太過拘謹,無法順利發揮,歷經多次重寫,最後調整成以描述具體事件為優先,偶爾出現作者的身影。
雖然乍看《老雜時代》,一如林欣誼所期望的,沒有帶入太多個人成分,但只要稍微細讀,猶如紀錄片一般細描慢繪的視角,以及溫潤的語言,仍能察覺到作者對雜貨店的款款深情。
林欣誼說,這一趟為期一年多,與先生、兒子一起上路的採訪旅程,往往沒有事先告知,就直闖入店,對著店家問東問西,雖然唐突,仍遇到不少熱情相挺的老闆,「他們不僅敞開家門,也敞開心門。有一次我們忙著聊天,小孩沒事做,採訪完,居然小孩都被餵完一碗飯了,實在揪甘心!」也許因為如此,每篇文章收尾之際,寥寥數筆忽地傳遞出作者的聲音,儼然像一名說書人到了最後,再也無法壓抑感情,真情流露。
曾國祥則補充道,作為商業攝影師的他,打從一開始,就決定把這本書當成工作之餘的抒壓管道,因此,他刻意迴避商業攝影慣用的打燈拍法,全數採自然光、快拍的方式完成,細看書中寫真,人物大多都直視鏡頭,而非保持距離的側拍,毫不迴避的目光,似乎意味著老店的服務熱忱,也與文字相輔相成了。
阮光民的《用九柑仔店》為他贏來金漫獎的殊榮, 並且將版權輸出至法國。(莊坤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