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保育區,留給「小的」一條生路
打造人工產房只是保育行動的起點。某一天王銘祥發現,竹叢投放的地點,居然成了釣客的天堂,「再不會釣的,在這邊都一定釣得到。」在口耳相傳之下,小軟絲的數量雖然大幅增加,大隻的軟絲依舊罕見。
但軟絲的壽命不過短短一年,「等同於四天就是人的一歲。」王銘祥解釋,吃得多、長得快的軟絲,只要有時間讓牠們長大,半年就重達兩斤,不僅讓物種得以延續繁衍,經濟價值也提高了。
為此,他對釣客苦口婆心地勸說,一面呼籲政府應盡速立法,希望禁止採捕販售15公分以下的小軟絲,「螃蟹都可以立法了,軟絲的數量甚至比螃蟹還更少,為什麼不行?」王銘祥這樣想,但卻遲遲得不到回應。
鍥而不捨的他最後轉彎,改由提案希望將鄰近海域劃定為保育區,希望能留給小軟絲一個無憂長大的環境,終於得到官員、學者的支持,在2016年拍板定案,宣告成立「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也開了基隆地區的先例。
這樣的改變,免不了引發在地漁民的抗議:「把我們家的冰箱關了,我們要上哪邊抓魚?」「過去天天在這邊討海,為什麼以前可以,現在就不行?」雖然反對的聲浪不少,但王銘祥依舊堅持著自己的初衷:「海不應該只屬於漁民,也是大家的。」他說明,台灣解嚴不過32年,在解嚴以前,確實整個海域都專屬於漁民,民眾連碼頭都禁止進入,更遑論下海,漁民會有著這樣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但隨著時代演進,觀念應該改變。
除了推動成立保育區,王銘祥也多管齊下,集眾人之力,將近海一帶海底的廢棄漁網撿拾乾淨,讓這些惡名昭彰的「死亡之牆」,不再將大魚小魚、蝦兵蟹將一網打盡。
也曾因著有漁民奚落他:「偷放流刺網的不抓,再劃什麼保育區也沒用。」衝著這句話,真性情的他駕船出海,協助海巡兄弟一同追捕偷放流刺網的不法漁船,直到殺雞儆猴地施以重罰;嚴加取締以外,同時敦促基隆市政府制定刺網實名制,落實每艘漁船在漁具管理的責任,種種作為,終於讓許多守法、對流刺網總是敢怒不敢言的漁民,了解到他「來真的」的決心,繼而刮目相看,轉為相挺。
「以前看到竹叢上生很多蛋,我很開心,現在生很多蛋,我不開心。」因著保育成果漸顯,海洋生態恢復,現在的軟絲可以在自然環境中產卵,自然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樣仰賴人工竹叢礁。
但王銘祥念茲在茲的最終願景,是希望擴大保育區範圍,將整片望海巷灣(又稱番仔澳灣)都劃入。雖然漁民不能再在此進行採捕,但可以仿效如彰化芳苑「海牛採蚵」的做法,將獨特的在地文化轉化為發展休閒產業的資源,漁民可以利用原有的漁船載遊客出海作水上活動,藉此營生。
這片令他戀戀不忘的海洋,他想藉此讓更多人了解,這得來不易的美麗,值得你我一同來守護。
被隨意丟棄的流刺漁網纏繞在桶狀海綿上,影響海底生態。
軟絲在竹叢礁鄰近恣意游動,竹叢礁則會逐漸腐爛,回歸自然,不影響當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