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諾醫院是花蓮的一所教會醫院,以醫術高明、服務親切著稱。它由國際基督教門諾會所創辦,醫護人員多為基督徒,並有許多外籍醫師。他們由國外引進一些進步的醫療觀念和經營方法,對改善東部地方的醫療品質、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皆有貢獻。
花蓮門諾醫院是個宗教性的醫院,工作人員半數以上是基督徒,工作態度親切、和藹,常可看到金髮碧眼的外籍醫師,以不純熟的國語,面帶笑容、不厭其煩地向患者解說病情或詢問病況。雖然院務繁忙、人來人往,但並不嘈雜,整個醫院籠罩在寧靜、詳和的氣氛中。
民國卅七年,基督教門諾會海外救濟總會應臺灣基督教長老會之邀,來臺從事山地巡迴醫療服務。當時門諾會在中國大陸也有很多傳教士,由於大陸局勢動盪不安,外籍教士紛紛撤離,門諾會教士也轉移到臺灣,加入山地醫療工作。
圖2:門諾醫院是一所教會醫院,這是它的外觀。
深入偏遠,為基層民眾服務
臺灣東部因地形限制,開發較慢,醫療水準也較落後。當時門諾會抱持「愈是偏遠地區,愈需要醫生」的想法,決定在花蓮設立醫院。卅八年底,先在花蓮郊區租下一幢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製鋁工廠廠房,免費為山胞服務。
民國四十三年,門諾會得到農復會衛生組之助,於現址興建只有卅五床的小型醫院。並從第二年開始擴大服務對象,除了山胞,也對平地居民提供診療服務,並逐漸擴充醫院規模。
經過廿多年的服務與經營,門諾在地方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五年前更以國內外所募得的捐款,興建新大樓,目前共有病床168張、員工330人。全部醫療項目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放射線科、實驗診斷科、牙科、胸腔內、外科、骨科、整形外科、泌尿外科、心臟血管科、新陳代謝科、腎臟科、血液癌症科與復健科。
門諾醫院能有今日的規模,首屆院長薄柔瀾功不可沒。
圖3:醫院每早舉行晨間禮拜,員工與病患可自由參加,此為唱聖詩的情形。
「老」院長全心奉獻,苦心擘畫
薄柔瀾是位美籍一般外科與胸腔外科權威醫師,亦為虔誠的基督徒,以來臺行醫、傳道為終生職志。他的任內建樹極多:為擴充醫院規模,他四處奔走,籌募基金;他首先在花蓮創立胸腔外科、主持肺部開刀手術;提倡身心合一的整體治療,注重社會服務;積極培養醫護人員,選派醫師出國進修;經營管理力求現代化;又辦理純慈善式的公共衛生組,加強山地巡迴醫療服務,並出力改善花蓮地區的公共衛生……。這些措施和創舉,奠定了門諾醫院的基礎。
薄柔瀾主持院務長達廿餘年。後來為了專心從事醫療工作,於民國六十四年時辭去院長職務,專任外科主任,院長則由副院長高明仁升任。卅年來,國內外許多醫師由於仰慕薄醫師精湛的醫術、並受其精神感召,主動申請到門諾醫院服務,門諾醫院遂聚集許多醫界精英,對提高醫院的醫療水準頗有助益。
門諾醫院的設立宗旨為:本著基督的愛心,為偏遠東部居民服務,使其不分種族、階級與宗教,均能享受良好的醫療照顧。該院以從不拒收病患聞名。它亦是東部地區主要的後送醫院,有幾個科別辦得十分出色,除花蓮外,尚有人遠自宜蘭、蘇澳、臺東趕來求醫。
4:門諾醫院每天在固定時間放映醫藥保健影片,提供候診病患及家屬觀賞。(鄭元慶)
外籍醫師多,帶來新技術與新觀念
許多外籍醫師本著行醫傳教的熱誠來到門諾,也引進一些外國進步的醫療觀念與作法。以檢驗工作為例,任何項目均採「雙線檢定」:一人檢驗出結果,另一人必須查核前者檢驗的結果是否正確,目的在減少失誤,幫助醫生作正確、迅速的判斷,提高醫療的精確度。
此外,門諾醫院的醫生用藥非常謹慎,除非必要,不隨便為病人開藥或打針,以免引起副作用、後遺症;若須用藥,對類別與份量皆審慎、精確地研判。
舉例而言,小孩和大人的新陳代謝速度不同,用藥的份量也因此而異,但少則藥效不足,多則可能導致中毒等副作用,必須恰到好處,才能收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圖5:護理人員經常彼此交換工作經驗,以提高服務品質。(鄭元慶)
工作效率高、默契佳
門諾醫院的規模,與大都市中的大型綜合醫院相較,自是小得多,醫護人員多半住在醫院的宿舍裡,彼此相處時間多、工作默契佳,無論橫的、縱的聯繫,許多事只要口頭知會即可,效率很高;而且極具機動性,能做到廿四小時全天候服務。據院方估計,如有急診病患在下班後前來求醫,醫護人員在卅五秒內便能趕到現場。另外,門諾醫院能在一小時十五分內完成黃疸病嬰兒換血的準備工作,而有些大型醫院因需知會、聯繫許多單位,則需花好幾倍的時間。
優秀的醫護人員,是提高醫療水準的基礎,門諾醫院能吸引到許多好醫師遠至偏僻的花蓮服務,主要就是宗教信仰能令人產生無比的信心、愛心與力量。門諾既是所教會醫院,其間有許多感人的事蹟。
放射線科醫師王潤全是位生長在夏威夷的華僑,亦是虔誠的基督徒。他自夏威夷服務的醫院退休後,有心到偏遠地區行醫濟世,曾赴非洲從事教會醫療服務。三年前,經教友介紹來到門諾醫院,志願義務工作,堅持不收受任何酬勞,而以自己的退休金維生。
圖6:門諾醫院環境清幽,圖為病房走廊。(鄭元慶)
待遇好,工作環境佳,進修機會多
雖然宗教信仰能降低人對物質上的追求,但現實生活是十分現實的,門諾醫院亦不願院內工作人員的物質生活太差;為了留住好醫師,仍提供為數頗高的待遇:住院醫師每月薪水新臺幣四至六萬,主治醫師則有十至廿萬。此外,院方提供宿舍,設備好、環境極為清幽,每月只象徵性地酌收一、二千元的清潔管理費。醫生們住在宿舍,可免往返奔波之苦;同事間亦常有討論、協商、切磋的機會。
內科醫師袁浩中說:「待遇佳、環境好,固然為我們所喜,但能否在工作中不斷求進步,才是醫療工作者真正在乎的。」
為不斷提昇醫院的醫療水準和服務品質,院方十分重視醫護人員的在職教育,並有完善的醫師進修制度。每月院內舉行多次各科學術研討會及臨床病理討論會,並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座談、演講或臨床示範,藉以瞭解醫學界的新動態、吸取新知識和新觀念。醫師並可出國進修,接受最新醫療訓練(進修時間自三個月至一年不等),進修期間的一切費用由院方支持,並且留職留薪。主治級醫師每三年可出國參加國際醫學會議一次。目前門諾醫院所有主治大夫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曾由院方送往國外進修。
醫院並設有醫藥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提供醫護人員豐富的醫學資料與最新資訊。
圖1:婦產科護士悉心照顧新生嬰兒。(鄭元慶)
為兼顧醫療品質與收費合理,很講求經營管理
儘管當地和附近居民對門諾十分信任,常不遠千里趕來求醫,但也有人抱怨收費過高,代理院長盧科思醫師表示:「我們是私立機構,沒有政府補助或財團支援,收費必須反映成本,才能自給自足;而且我們的醫生素質高、設備佳,採高品質服務,收費不可能低廉,但卻絕對合理。另方面,可能因本院是花蓮地區主要的後送醫院,送到此急救、醫療的都是重病患者,所作的檢驗、手術較繁複,採用的藥物也較昂,因此費用看來比其他公立醫院高。」
無論如何,門諾為一所非營利性的宗教機構,不以「賺錢」為目的,院方既想不斷提昇醫療品質,又希望收費不致讓病患負擔不起,因此研究、採行高效率的經營管理:目標管理及部門化經營。
盧醫師指出:「目標管理,是藉醫院上下成員的共同協商和溝通,製定各項工作目標,並切實執行的管理方法,比如:縮短病人住院醫療時間,一方面可減輕其負擔,另方面亦使病床流動率大,醫療人次多,院方可增加收益,雙方互惠。為達到此一目標,所有人員必須不斷改進服務品質、提高工作效率,作密集式的治療,以期病患早日恢復健康;而院方也成立『病床利用委員會』,經常巡查病人病情,判斷他究竟應繼續住院或宜回家休養?按其實際需要,控制住院日數。目前本院平均住院天數為七日,約為公立醫院的三分之一。」
部門化經營,則是院內設有收入與成本中心,每月均有報表顯示各單位的收支明細與營運效率,管理單位便依此考核與管理。以急診室為例,如繃帶、紗布、導尿管……等器材用量過多,管理單位便會指示、督導護理人員改善,控制使用時的失誤,以減少不當消耗,如此便能節約成本,避免轉嫁到病人身上,而院方亦能達到「節流」的目的。
圖3:負責職業治療的「潘媽」,正耐心教導病人編織手工藝品。(鄭元慶)
取之於地方民眾,用之於地方民眾
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式,使門諾醫院營運狀況頗佳,累積了不少盈餘。醫院每年必將總收入的4%連同各界捐款,從事山地巡迴醫療和社會服務工作,並協助病患解決經濟難題,以去年為例,院方支出總數為新臺幣一千二百多萬元。其他盈餘則用於擴充病床、添購設備和提供工作人員的在職進修上。
社會工作組就是幫醫院花這筆「善款」的單位。凡是家境清寒、無力負擔醫療費用的病患,均可向社工組提出申請;社工人員經家庭訪視,瞭解其確實經濟狀況後,決定援助費用的多寡。
此外,社工組亦協助醫生、護士及神職人員提供病患「整體醫療」。「整體醫療」是教會醫院的特色,就病患身體、心理、靈魂等各方面的問題「對症下藥」,期能治癒患者生理上的疾病,亦能恢復精神上的健康、平衡,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因此,社工人員每日與醫師、護士一起查房,瞭解、研究病人的問題與需要,並盡力協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種種困擾。
社工組還針對部分醫療科目,成立基金會、俱樂部與後援會,例如小兒血癌基金會、推輪俱樂部、小兒癲癇俱樂部、緊急捐血後援會……等,提供病患各種社會服務,常產生意想不到的醫療效果。
圖2:門諾醫院的庭園景緻。(鄭元慶)
「緊急捐血後援會」活人無數
以緊急捐血後援會為例,它是社工人員為協助、搶救需要鮮血的病患,支援血庫的工作,對外徵求緊急捐血者而成立的。去年四月間,該會就發揮了極大的功能:孕婦林貴珠因車禍而撞擊到腹部,以致胎盤早期剝離,引起全身瀰漫性的血管內凝血病,出血不止,生命垂危。醫生為她動手術,取出腹中的死胎和血塊,卻無法減緩她體內血液大量流失的速度;病人極需不斷輸血始能保住生命,孰料血庫存血不夠,即使院內工作人員紛紛捐血,亦難應付緊急狀況。
在十萬火急中,社工組當下會同病患家屬對外求援:請其他醫院血庫支援、聯絡電臺播音、通知臺北捐血中心派人送血;並於三更半夜跑到軍事單位求助,籲請軍中弟兄捐血;天亮後又至學校、工廠請求幫助……,幸虧各界反應熱烈,短短三天內,捐得四萬CC的鮮血,挽回林貴珠的生命。
林女士回憶道:「我當時昏迷不醒,事後聽家人說,醫師徹夜不眠地陪了我三天三夜,醫院工作人員除捐血外,還集體為我懇切祈禱;社工組為我東奔西跑、四處求援;還有許多社會熱心人士捐血給我……,由於他們的愛心,使我獲得重生。」
對於所有的施援者,林女士無比感激,她打定主意將這分感恩之情化為實際行動,此後她每月都捐款給門諾醫院社工組。
圖4:門諾醫院經常為員工舉辦在職進修課程,圖為護理人員上課的情形。(鄭元慶)
「職業治療」有益身心復健
此外,門諾醫院的物理治療組還附設「職業治療」項目,對病患身心有良好的療效。職業治療是門諾極重視的項目之一,潘卓璃星負責此項工作已十餘年,被病患暱稱為「潘媽」。
她說,所謂職業治療,就是教導病患、殘障者有益的嗜好和手藝,以促進其身心復健,或增加其謀生能力。「我引導病患看書或做手工藝,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分散對身體病痛的注意力,讓病人在病床上獲得慰藉和成就感,同時也學得一技之長。」
她表示,凡是對生命失去信心的病患或傷殘者,自卑感特別重,不願讓人接近,有些根本拒絕職業治療,甚至自艾自怨地坐著等死。但是,如教導者有足夠的關懷和耐心,再三勸慰、誘導,結果便可能有天壤之別。徐文福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徐文福今年卅五歲,自幼因家庭破裂,隨著外婆生活,成年後亦孑然一身。五年前他在山上工作時不慎墜落山谷,脊椎中樞神經受傷,以致下身癱瘓。一個身強體健的年輕人,遭此殘酷打擊,徐文福痛不欲生,屢次自殺未果。門諾醫院得知此一個案,社工組即主動把他列入免費住院醫療;神職、社工人員常到病房探望他、疏導他,潘媽也時時找他聊天、安慰他,徐文福感受到世界上還有人關心他,心中湧起陣陣溫暖。
圖5:醫院牆上常張貼聖經話語,宗教氣息濃厚。(鄭元慶)
不要怨嘆已失去的,請善用剩下的
徐文福住院療養初期,心中企盼有奇蹟出現,能重獲健康;然事與願違,他因此自暴自棄,意志再度消沉。潘媽發覺情形不對,更頻繁地去安慰他、開導他。經不起潘媽的遊說和鼓勵,徐文福勉強跟著學手工藝——編藤籃、做人造花。起初成績不佳,潘媽再三給他打氣、陪著他反覆練習,他逐漸培養出興趣,建立起一份自信。他領悟到:「人生中最要緊的,不是老是怨嘆失去了什麼,而是數計還剩下什麼;我有腦、有手,憑這些,我應該自立自強、好好活下去。」
沒多久,徐文福出院了,以學來的技藝謀生。他每日坐在一輛機車改裝的輪椅上,四處兜售人造花,每天上午必至門諾醫院前「擺攤子」。他說:「賣花不是我來這裏的主要目的,我只是想跟其他行動不便的朋友聊聊,用自己的例子鼓勵他們,證明下身癱瘓的人也能像我一樣活得很好。」
山地巡迴醫療亦為門諾醫院最受稱道的一環,從初創至今卅餘年,未曾間斷。為支援基層醫療、服務地方民眾,它和花蓮衛生局所分配區域,共同擔負深入基層訪視、診療的工作。
圖6:病患家屬必須戴口罩、穿消毒衣,才能進入隔離病房。(鄭元慶)
深入山區作巡迴醫療
門諾的山地巡迴醫療隸屬院方的公共衛生組,醫療車每週一次出動至東部偏遠的山地、海濱看病。初時公路未闢、交通不便,醫療人員常須扛著器材步行至各村落診療;村落間往往隔著懸崖峭壁,他們得攀持鋼索通過。
山胞種族多,當時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外籍醫師需要通譯人員在旁協助,診療極為費力。初期醫療團針對山胞貧窮及營養不良的問題,設立「牛奶站」,賙濟奶粉、奶油,亦捐贈許多冬衣。又因山地生活環境差,山胞多罹癩痢頭、疥癬等皮膚病,醫療人員每次必攜帶剃刀和幾大箱皮膚藥品,先幫山胞理髮,再為他們敷藥、給他們吃藥丸。
目前山胞都講國語,巡迴醫療已不需要翻譯了。每週四是門諾山地醫療團「出巡」的日子,他們的成員有位一般科醫生(兼治內、外、婦、兒科)、二名護士、一位藥劑師和司機,偶爾亦有牙醫和社工人員隨行。醫療項目除一般疾病診療、預防注射、簡單的尿液、血液檢查外,另有衛生教育指導,包括:家庭計畫的推廣、準媽媽教室、牙齒保健、砂眼預防……等。
圖1:醫院護士協助中風患者做復健活動。(鄭元慶)
為山胞肺結核患者設立基金
山胞較不注重環境衛生,亦無「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因此至今仍常為寄生蟲、皮膚病、肺結核等病所苦。由於山胞罹患肺結核的比率甚高,該症可謂花蓮地域性的疾病。患者極需有規律地長期服藥及療養,並作定期檢查,方能治癒;無奈許多山胞因無知、疏懶或經濟因素中斷醫藥,往往「功虧一簣」。門諾為此成立「肺結核控制基金」,提供患者經濟援助;並加強病患的病情控制,積極追蹤訪問和調查,近年來情況已大有改善。
門諾醫院各醫療部門中,以內科、小兒科的求診者最多。
由於花蓮山胞多患肺結核,因此內科「生意」最盛。代理內科主任吳文揚醫師說:「肺結核,是結核菌傳染肺部而引起的慢性感染症。症狀為咳嗽、有痰、發燒(通常在下午)、咯血、盜汗、下痢、食慾不佳與精神不振。」
吳醫師指出,肺結核多發病於廿歲前後,尤以身體虛弱、胸廓狹窄、發育不全的人最易感染。預防措施包括:增強體質、接種卡介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隔離消毒。如果身體吸收足夠的營養,並有適當的運動,便能增強體質,增加抵抗力;接種卡介苗,能使人體對結核菌產生免疫力。若發現有病徵,則應盡快求醫、治療,發現得愈早,治療率就愈高。
圖2:徐文福是院內復健治療成功的實例,他每早至門諾醫院門口賣花,現身說法,鼓勵殘障病患自力更生。(鄭元慶)
擅診治小兒癲癇症與小兒血癌
門諾醫院小兒科深受民眾的信賴,最擅診治小兒癲癇及小兒血癌。
一般人多認為癲癇病系因遺傳而來,小兒科大夫樂俊仁另有看法:「其實遺傳性癲癇病只佔很少的比率,而且病情不太嚴重,較易控制。主要病因還是由於難產、意外傷害或腦炎、腦膜炎引起腦部嚴重缺氧,而有異常放電的情況。症狀為抽筋、翻白眼、口吐白沫、呼吸困難、失去意識等。」
樂醫師指出,病患發作時,旁人應用壓舌板或筷子纏上紗布,夾在患者口中,一方面保持其呼吸通暢,亦避免患者咬傷舌頭。此外,應將患者的臉朝側方,以免唾液或嘔吐物阻塞氣管。
目前醫藥進步,患者每天按時服用藥物,就能防止發作;服用藥後若不發作,四年便可逐漸停藥。
圖3:門諾醫院隨處可見綠意盎然的盆栽,為醫院帶來蓬勃的生氣。(鄭元慶)
不要諱疾忌醫
在以往封閉的社會中,民眾認為一定是祖先缺了德才會患癲癇病,以致造成病患嚴重的自卑感。在今日社會裡,此種觀念仍然存在,為患者帶來許多困擾。主治醫生必須讓病患及家屬瞭解患病的前因後果,消除其心理障礙;並以各種成功的病例,建立患者不諱疾忌醫的信念。此外,醫療人員亦須加強病患親屬的急救、衛生常識,並注重病人的生活教育,避免各種誘發因素。
樂醫師說,癲癇患者最忌心情緊張、睡眠不足、飲酒及過飲過食,還應避免聲光刺激(如跳狄斯可、看恐怖電影),亦不可隨意中斷服藥。
病患也不宜擔任具有危險性的工作,如司機、運動員等;小孩子不能單獨騎車、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圖4:門諾醫院院長高明仁出國進修,院務由美籍醫師盧科思代理,他是東部第一位整型外科醫師。(鄭元慶)
小兒癌症治癒率高
小兒科主任楊義明說:「小兒癌症通常發生在一歲到十五歲的孩子身上,據統計,每二千至三千個孩子中,就有一人罹患;而小兒血癌約佔小兒癌症的40% 。小兒血癌只要發現得早,並及時施以治療,至少有70%以上的痊癒率;若未能及早發覺治療,待病情蔓延後,就只有半年到一年的壽命。」
小兒血癌(尤其是「急性淋巴球性血癌」及「骨髓性血癌」)的罹患率,近年有漸增之勢。由於病因不詳,事前很難預防,故亟賴父母隨時注意小孩罹患後可能出現的症狀,而迅速送醫。
小兒血癌以二歲到六歲間的幼童罹染率較高,初期症狀為:發燒、流鼻血、皮下出血(有瘀斑)、食慾不振、容易疲勞等,有的病童會有關節痛,所以父母如發現孩童有以上症狀(尤其是皮下出現瘀斑),須盡速就醫檢查。醫生若懷疑為血癌,可做血液分析檢查或進一步的骨髓穿刺檢查,病症確定後即應馬上給予治療。
5:小兒科主任楊義明是小兒血癌專家。(鄭元慶)
診治血癌花費大,院方予以補助
治療小兒血癌,頭一月實行「寬解導入療法」,花費較高,但只要發現得早,每天服藥及注射,一月後即可控制病情;然後繼續進行「寬解維持療法」及「中樞神經預防療法」,每天持續服藥,視治療成果調整用藥量,連續三年若病徵不再重現,便可停藥,此時可視為治癒。
小兒血癌雖有極高的治癒率,但必須持續治療三至五年。為顧及患者家庭長期的負擔,門諾社工組籌募捐款,成立了小兒血癌基金,對病患的任何醫藥費用皆予二分之一的補助。
圖6:放射線科醫師王潤全,志願義務在醫院服務,拒領任何酬勞,圖為他與太太合影。(鄭元慶)
當地民眾對門諾有親切感
門諾醫院近年來增建病房、增設病床、添購器材、擴充設備和規模、積極實施在職訓練……,都是為了提高醫療服務的品質;目前,更有意為提昇地方護理人員的素質而盡一分力,擬與花蓮海星女中建教合作,訓練當地專業護士。一位門諾醫院的病患說得好:「這裡醫護人員以豐富的愛心、耐心,專業的技能,提供我們很好的醫療服務,不但為我們消除肉體的病痛,也關心我們心靈的平安與喜樂,使我們有病來此求醫問診時,有一種『回家』的親切感!」
圖7:門諾醫院常有外籍醫護人員前來參觀。
圖8:代理內科主任吳文揚正在操作心臟超音波儀器。(鄭元慶)
圖9:樂俊仁是小兒癲癇症權威醫師。(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