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在維護中國人生存和健康的工作上,傳統中國醫學,所謂漢醫、漢藥,一直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儘管民國以後,西方現代醫學以排山倒海之勢傳入我國,掩蓋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光輝,中醫、中藥甚至曾一度被斥為無稽、迂腐與不科學。但是,中國傳統醫藥在治療某些西醫束手無策的病症上,確有卓越療效的事實,不僅可以證明中國傳統醫藥的價值,也使得中醫、中藥一直沒有為西醫、西藥所取代。今天,在中華民國,中醫師和西醫師享有同樣的法律地位,而許多中醫師,除了為維護國人健康貢獻心力之外,更不斷嘗試,試圖以科學方法,將傳統中國醫藥作深入的實驗與研究,以期中醫、中藥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並進而與西醫配合,收相輔相成之效。
老中醫師有幾十年的診療經驗,病患很是信賴。(楊永山)
漢藥淵源,始於神農
中國醫學的起源,一般相傳是始於神農氏,傳說中神農氏曾經嚐百草,並且「日中七十毒」,而後累積經驗寫成了「神農本草經」。從此以後,我國先民開始懂得用草藥,來治療疾病,拯救人命。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一本藥典,書中將藥物分為三類:益壽延年的上藥,強身的中藥和治病的下藥。一直到今天為止,還有些中國人認為,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主要就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
繼神農氏之後的是黃帝,他和歧伯討論醫學的問答,形成了中國醫學的經典之作——「內經」,內經分為靈樞與素問兩篇,包含了中國早期所有的醫學觀念,是研究中國傳統醫學基本思想的重要典籍。
不過,根據後人考證,內經與神農本草經,事實並非成於黃帝、神農之時,而是累積了上古到漢初醫學知識與經驗的集體創作,黃帝、神農只是託名而已。
根據周禮記載,遠在周代,中國就已經有了相當健全的醫事制度,當時的醫生分為:疾醫、瘍醫、食醫、獸醫四科,各有所司。
從周朝開始,歷史上中國各朝不斷有名醫出現,他們不僅懸壺濟世,以高明的醫術救命活人,更不斷的著書立說,補充前人醫學思想、經驗的不足,建立了完整、嚴密的中國醫藥理論體系。其中最有名,最廣為人知的要算扁鵲和華陀。
中藥的陳設也能自成一門藝術,這是由十五支中藥海馬所連接而成的一艘龍舟。(楊永山)
望、聞、問、切,中醫診病四大法門
扁鵲本名秦越人,是戰國時代的傳奇人物,根據「史記」記載,他曾經以針灸配合湯藥,使虢國太子死而復活,也因此而被後世尊稱為「針灸醫學之祖」。
除了在針灸方面的卓越表現外,扁鵲對中國醫學最大的貢獻是他建立了中國醫學的診斷體系,中醫診斷中的四診——望、聞、問、切,就是從扁鵲開始使用的,而一直到今天,仍為所有中醫師奉為診斷法的圭臬。
所謂「望」,是指察看病人的肌膚色澤、神態、舌質、舌苔、唇齒、耳目等等。「聞」,就是聽病人口腔、鼻腔所發出的氣息,言語、呼吸的音律,以及胸腔、腹腔的聲響。「問」則是由醫生詢問病人,由病人自訴病情。而「切」就是切脈,根據中醫的診斷理論,由手腕附近特殊部位脈搏跳動的情形,可以察知體內臟器是否有病變。切脈,再加上望、聞、問三個步驟,便可以從症狀上研究致病的原因,以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這一整套的診斷方法,都記載在扁鵲所著的「難經」上。
除了扁鵲之外,華陀也被後人視為神醫的代表。根據後漢書與三國志的記載,華陀曾經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奇蹟似地完成五次成功的外科手術,其中有兩次開腹,三次施行全身麻醉。而他在手術前給病人服用的「麻沸散」,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的外科手術麻醉劑。
這一櫃子全是名貴中藥,別看它貌不驚人,一共可值新台幣好幾百萬哩!(楊永山)
醫藥典籍之中,蘊藏有古人的智慧與經驗
除了扁鵲、華陀以外,歷代名醫也為中國傳統醫學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產,在現存的中醫典籍中,漢朝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實證精神,認真觀察病症,集秦漢以前中國醫藥的精華。其他如:晉朝葛洪的「肘后備急方」、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孫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也都是中醫的重要典籍。而明朝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是中國藥學上的鉅著,不僅受中醫重視,在最近亦為世界藥學界所矚目。
另外,為了糾正古醫書中解剖學的錯誤,清代的王清任實地觀察死屍的臟腑,窮四十二年的歲月後,這位中國解剖學上的先驅,終於將觀察所得,綜合寫下了中國醫學史上石破天驚的一本著作——「醫林改錯」。
觀察中國醫藥發展的歷史,不難發覺,在幾千年的歲月中,傳統中國醫藥不能說沒有創新、沒有改進,只是由於太過重視「致用」,而往往忽略了「求知」;再加上沒有配合時代的進步,仍舊維持固有的形式與方法,因此往往給現代人不科學、沒有道理的觀感。中國醫學典籍又往往深奧不易領會,許多專有名詞不易了解,並且還有些地方不合實際的生理狀況,對醫生的資格、素質也沒有嚴格的限制與管理。因此,中國傳統醫藥雖然為中國人的保健提供了數千年的貢獻,卻在西方現代醫藥傳入中國後,面臨了西方醫學的挑戰,險些遭受到廢棄的命運。
連切藥都是一門大學問,老師傅推動手上的鍘刀,能把藥材切得又薄又勻。(楊永山)
中醫差點兒被廢止
那是在民國十八年,當時在南京召開的中央衛生會議曾經通過了由余岩所提議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消息傳出後,引起全國中醫界的震驚,上海的中醫藥界和中醫學校的師生首先群起怒吼,風起雲湧的在報章雜誌投書,反對這項提案的實施;而上海的幾個中醫中藥團體也聯合組織了「上海市中醫協會」,派代表到南京請願,再加上全國各省紛紛響應,最後,終於決定取消廢止中醫的決議,而挽救了中醫中藥的命運。
民國卅二年,國民政府公佈實施了「醫師法」,這個法案的頒佈,正式確定了中醫師的地位,使中醫師也享有和西醫師同等的法律地位。從此,中國醫師也正式形成了兩大系統,一是修習西方現代醫學以執業的醫師,也就是西醫;而另一則是修習傳統中國醫術,以中藥、針灸、推拿等方法為民眾治病的中醫。
儘管今天西醫、西藥在國內已相當普遍,中醫和中藥卻仍舊散佈在全國的每一個角落,繼續擔負著為國人養生治病的任務。在中華民國台灣,目前一共有近兩千位經國家考試合格的中醫師,七千多家中藥行,三百多家中藥製造商,另外每年還要由國外進口五百萬美元以上的中藥藥材。台北市有一家中藥店,平均每天售出新台幣十萬元左右的中藥。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中醫中藥在今天仍然廣受一般中國人的重視,而它的價值,也仍然為多數中國人所肯定。
對於許多西醫目前仍找不出病原所在的疾病,或者治療上缺乏效果的慢性病症,中醫往往能憑著長期、廣泛的臨床經驗,而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近幾年來,中國傳統醫學除了受國人重視之外,更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注目。針灸近年來已成為西醫學界爭相鑽研的醫術,不僅用於麻醉,也用於治療,而中藥也漸成關注、研究的對象。
人參在切片前,得先用酒精燈烤軟。(楊永山)
世間萬物,似皆可入藥
中醫中藥是頗具神奇色彩的,中藥更是有趣,不論是動物、昆蟲、植物或礦物,都可入藥。根據粗略的統計,中藥共有五千多種藥材,而其中常用的也有近千種。這些種類繁多的藥材,根據醫書所記載的藥方或中醫師的經驗、甚至靈感,經過不同的搭配、混合,製成丸、丹、湯、散等,用以為人治病和保健。中藥方的數目自然極其繁多,再加上醫書中所不曾記載的偏方、秘方,中藥就更複雜了。不過,儘管如此,中藥常常能奇蹟般地治好西醫所力有未逮的病症,卻是不爭的事實。
中藥的處方,往往都是用多種藥物混合為一劑,而在其中又有「君、臣、佐、使」的道理。「君」是主藥,「臣」是輔助主藥的,「佐」是用來去掉藥的副作用,而「使」則是觸媒劑,加強其他藥物發揮有效作用。由於中藥在處方上經過這麼周慮的安排,因此,那怕是長期的服用,也不容易養成習慣性,更不會產生副作用。這和長期服用西藥,容易養成習慣性、抗藥性,再加上一大堆副作用的情形,自然是大相逕庭。因此,在世界各國發覺了中藥的這一項特性之後,很快地便產生了研究的興趣。
例如,日本文部省就贊助東京大學、東京教育大學等學校,聯合組成「漢方醫學研究班」,進行對中藥的科學研究。而美國必治妥大藥廠也在台灣設立了一個研究所,希望從中藥中抽取成分,作詳細的化學分析與動物實驗,然後提煉出有效成分。西德的奈德曼藥廠更有專設部門,從事中藥粉劑的研究與製造,目前已根據中國藥方製成三十多種新藥問世。這些事實更足以證明,中醫中藥的價值與地位,西醫不僅不能取代,中醫還可以補西藥的不足,對西醫提供幫助。
顆粒較小的藥材用白磁杵臼就可以搗成粉了。(楊永山)
分頭進行研究、整理工作
其實,類似的工作,國內中醫界有心人士早已著手。目前在台灣,中醫、中藥的研究團體和獎勵機關有: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國醫藥學院抗癌研究中心、榮民醫院柯柏館、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必安研究所等。其他如台灣大學醫學院、台北醫學院、高雄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國防醫學院等院校,也都有若干教授率領學生,從事中醫、中藥的研究工作。
設在台中市的中國醫藥學院,二十多年來,一直持續不斷地對中國傳統醫藥致力實驗與研究,並且擔負著培植國內中醫人才的重責大任。由此地所訓練培育出來的學生,不僅是中醫界的後起之秀,更是未來中醫現代化的希望所系。
中國醫藥學院,是在民國四十七年七月成立的,首期招收兩班醫學系學生,除了修習所有西醫課程外,還必須加習一百零二個中醫學分。另外,藥學系學生也必須選修四十個中藥科目。八年後,中醫科成立,而後在民國六十年中醫科改稱中醫學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醫學院中成立中醫學系。
目前,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的學生除了必須修習所有的中醫科目以外,並且需要加修西醫全部科目,總共需要在七年時間中修讀三百三十七個學分。究其目的,是希望中醫系的學生能在同時修習中西醫學後,將兩者融會貫通,合而為一,一方面發揚優良的民族醫藥傳統,另一方面也可以迎頭趕上現代西方醫學,進而創造出嶄新的中華醫學。
比較大的藥丸可以用機器製作,小藥丸就得靠人工一下一下的篩出來。(楊永山)
中國醫藥學院,力集中西醫之大成
雖然,有人懷疑中醫系的學生同時修習中、西醫學,過分繁重的課業會使學生顧此失彼,甚至兩頭落空,既不能學好中醫,也不能學好西醫。不過,事實上,從中醫系歷屆畢業生百分之八十擁有中、西兩個醫師執照的事實來看,這項顧慮顯然是不必要的。
除了中醫系以外,藥學系的學生也同時接受中西藥學的教育,在五年的修業期間,共修習一百五十三個藥學科目,而其中有半數是中藥科目。藥學系的師生對於研究工作一直不遺餘力,民國五十七年成立了「中國藥材研究中心」,蒐集、整理確具療效的中藥材,並展開集體研究工作,研究內容包括:成分分析、藥理探討和臨床實驗等。又在六十六年成立了「藥學服務中心」,對外為藥界服務,服務項目包括:中藥成分分離、藥材鑑定和新處方的開發等。研究工作進行時,運用的都是現代化的研究設備,例如:氣層分析儀、紅外線光譜儀、分光光度計等。
另外在醫學系中,中國醫藥學院也把重要的中醫課程,如內、外科,針灸等,列為輔系學分,使醫學系學生在研習西方醫學外,也對中國醫學有基本的認識。
同時,為了進一步提昇中醫研究的層次,以西方醫學的有關學術,對中醫從事系統性的現代化研究,民國六十三、六十四年,中國醫藥學院又先後成立了中國藥學研究所與中國醫學研究所。
堅硬的藥材得用銅的杵臼大力敲擊才能打碎。(楊永山)
中醫、中藥的研究,設立碩士學位
中國醫學研究所目前共分成六組:醫經醫史組、解剖生理病理組、診斷學組、方藥學組、針灸推拿學組、疾病防治學組。他們或整理中國醫學寶藏,或鞏固傳統機體認知成就,或進展傳統療法認知成就,都不斷在為光大中國醫學學理與實用價值而努力。
中國藥學研究所,以系統研究中國藥材為目標,以國藥現代化為理想,目前正為中藥材的鑑定、分析與中藥製劑的品質管制進行一系列的設計。同時也把藥局現代化列為重要工作之一。
而醫學、藥學研究所的學生在修業完畢後,通過論文考試,可以取得碩士學位,這也是我國中醫中藥教育的最高學位。
中國醫藥學院創立廿多年來,由於學校一直沒有附設醫院,因此,學生見習只好洽請大型公、私立醫院及中醫師診所協助辦理。中國醫藥學院有設備完善的教室與實驗室,陣容整齊的師資,就是缺少一所教學實習醫院,這一直是校方與同學的遺憾。這項問題在去年得到解決了,在經過行政院衛生署及中美基金會撥款補助,以及各界人士、歷屆校友、學生家長、教職員工的共同捐助下,共耗資新台幣二億,中國醫藥學院附設中西醫院終於在去年十一月正式開幕。這是一家兼具醫療、教學及研究功能的醫院,它的成立,不僅提供學生實習的場所,更重要的是:中西醫療,自此可以開始在同一個醫院中相互驗證!這真可說是中國醫藥史上的一大創舉。
臼中紅紅的朱砂不僅是藥材,也是國畫的顏料。(楊永山)
中醫現代化,中西醫一元化
這所中西醫院中,分成中醫部與西醫部,據畢業於國防醫學院、原來在空軍總醫院擔任內科醫師的王廷輔院長指出,由於「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一元化」是他們的兩大目標,因此,在這裡,中醫部也嘗試延用了許多西方醫學的制度。
譬如,傳統上中醫對於「科別」一般很少作具體的劃分,而在中西醫院中,則把中醫部分為:內科、婦科、小兒科、傷外科與針灸科五科。同時,中醫部也採用了西醫醫院的「住院醫師」制度,住院醫師受主治醫師監督,並學習他們的經驗。
為了使年輕的住院醫師,將來能成為中西兼通的醫生,因此,中醫部的住院醫師還必須和西醫部相對等科的住院醫師保持密切聯繫,並且要定期輪派,反覆訓練培養,使他們能確實擔負起促進中西醫一元化的工作。
同時,中醫部還擁有一百個病床,收留一些病情較不穩定、需要長期治療的病人,這也是一項創新的行動。
在目前的編制上,檢驗科與放射科都屬於西醫部,但王院長指出,為了幫助診斷,中醫部的醫師也可以視需要而採用這些精密的檢驗器械、儀器和技術,以確定病患的病情與治療效果。同時,為了治療上的方便,在中醫部的傷外科中,還特別設計定制了一部牽引床,以機械的力量取代以往的人力,將折傷、斷裂的骨骼固定位置,以方便接合,這也是第一個在中醫的傷外科中使用機械的例子。這些都是中西醫院在促使中醫現代化上所作的努力。
貴重的中藥得用小秤秤量,論錢計價。(楊永山)
綜合中西醫之長,創造一種新醫學
中西醫院副院長包天白中醫師,目前是中醫部的負責人,民國二十年他即在上海開始行醫,大陸淪陷後,他遷往香港,辦了一所「香港中醫專科學校」。民國六十五年,他在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陳立夫先生力邀下,回國教學。從事了五十年的中醫診療與教學工作,這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醫師,對中醫中藥有著一份最深摯的關切之情。不過,他表示,中醫也不是萬能的,偏方、秘方未必絕對有效,而中醫理論體系中也確實有些部分是不合時宜了。因此,如何蒐集有效的偏方秘方,如何重新整理固有醫藥典籍,如何確定中醫醫療的範圍,都是目前中醫師所必需認真考慮、小心從事的。而最後,如何綜合中西兩種醫學之長,造成一種新的醫學,更是一項艱鉅而重要的工作。
對於中西醫一元化目標的達成,包副院長把希望擺在年輕的住院醫師身上。他指出,中西醫學所根據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因此,中醫想研究西醫,或是西醫要研究中醫,往往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奏效的。而目前擔任中醫部住院醫師的都是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的畢業生,只有他們才能得天獨厚的在七年修習中,完成中西醫的全部課程,因此也只有他們才最能了解中、西醫之間的優劣,而擷兩者之長,為中西醫學一元化的工作走出一條新路。
紅、白、黃、黑、褐,各色相映,這是一付配好的中藥。(楊永山)
中藥藥局現代化
中醫部的藥局設在地下室,擁有一千多種藥材,由於在治療方針上是遵照傳統治療的法則,以開方、配劑、煎煮為原則,因此中藥房所供應的絕大部分是按醫師處方所泡製好的「飲片」(亦即湯藥)。也代病人煎藥。如果病人特別請求,則可改用膏、丹、丸、散。另外,中藥局也備有提煉出的「科學中藥」。不過,包副院長認為,目前科學中藥的藥效似乎仍不及湯藥,因此,湯藥雖然煎煮費時費事,仍有保留的必要。
雖然,中西醫院成立以來只有短短的幾個月,在這段期間內,由於中、西醫部的醫師能夠密切配合,相互合作,因此,在中西醫合作的工作上,已經有了相當不錯的基礎。中西醫會診就是中西醫合作最好的開始。
由於中西醫院同時擁有中、西醫師,因此,病人在初入醫院時可以自由選擇看中醫或西醫,同時也可以自由決定萬一病情需要,是否要求中醫或西醫來會診,共同研判病情,並且協調決定採用中醫或西醫的方法予以治療。院方一切以治好病人為原則,中西醫緊密配合。
除了中西醫會診外,中西醫院還創辦了中西醫聯合病例研討會,希望透過對同一個病例的相互發表意見,能使中、西醫間彼此捐棄門戶之見,共同進行研究。
儘管身穿白衣,看病時還是用傳統的老法子,這是中西醫院馬光亞中醫師給門診病人把脈的情形。(楊永山)
中西醫聯手治病,效果相當理想
為了配合中國醫藥學院的基礎醫學教育與研究,中西醫院也和中醫系合作,從今年四月起,每個月舉行一次專題演講會,會中由中、西醫師針對某一項病症,分別提出病例診斷、治療方面的理論,並進行討論,同學們對這種方式的演講會反應非常好。
另外,中西醫院也正試圖透過中、西醫生的合作,治療一些困擾西醫的病症。目前,西醫部樂俊仁醫師正和中醫部馬光亞醫師合作從事對於「小兒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計畫。樂醫師指出,對西醫而言,小兒慢性支氣管炎是一項極難治癒的疾病,而目前他們所嘗試的新治療法,是在病發期給予西藥治療,而在平常則使用中藥治療,由於病例還不夠多,追蹤期也不夠長,所以,成果還難下定論。但樂醫師表示,到目前為止,效果令人滿意。
將來,中西醫院還打算針對皮膚病、糖尿病、氣喘、過敏性體質和各種慢性疾病等使西醫感覺棘手的病症,透過中西醫合作的方式進行治療。
無疑地,中西醫院的成立,已為中醫現代化與中西醫一元化的遠大目標邁出了穩健而踏實的第一步。我國傳統醫藥學術中所蘊藏的寶貴民族文化遺產,正有待中、西醫界以科學的精神、開闊的胸襟去研究去發揚,並且進而使中西醫合流,融合成一個真正能代表現代中國的醫藥技術,對國人乃至世人的醫療與保健,發揮迅速、有效、無副作用、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良好功能!
美國太太也到中西醫院來針灸。(楊永山)
為了病人的方便,中西醫院也代病人煎熬湯藥,不過不再用瓦罐與炭爐,改用不鏽鋼鍋與瓦斯爐了。(楊永山)
西德青年醫師施悟理,到台灣來研究中國醫藥史,這是他在中西醫院中向包天白副院長請教艾草療效的鏡頭。(楊永山)
雖然提煉藥(科學中藥)的效果不如湯藥,既然病人要求,只好為他們服務了。(楊永山)
別看她切的藥材其貌不揚,其實那是名貴藥材——杜仲。(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