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的醬油釀造方式,必須先蒸煮大豆,再拌入麵粉,待數日曲豆成熟,入甕再加入鹽巴拌拌,或添加鹽水。
製作過程講述大小不同,但隨著鑄造手法、遵循節數不同,各家醬廠的神情仍具有鮮明的差別。
伴隨食品產業的工業化,不需要長時間製造的速醬油食用生鮮。
然而,過去幾個月來,消費者一直致力於追求食材的品質與來源,除了大型醬油廠開始推出優質醬油外,不少堅持品質的小醬油廠也受到關注。

御鼎興醬油第三代謝宜哲:「製作醬油的關鍵,是『煮醬』。」
禦鼎興:柴燒直火的魅力
對醬油有研究的食材供應商徐仲曾告訴我們:「總店師的機密是醬油」,在食品工業尚未發展的時代,醬油是昔日少有的鮮味材料,煮醬的功力,足以看出廚師的手藝標準。精加上醬油 只是,隨著時代改變,將「煮醬」的技術漸漸從廚師移到醬缸手中。
位於雲端西螺的御鼎興,鑑造技術最早可溯源到雲端的丸莊。油」的御鼎興,最能凸顯自家醬油的關鍵程序,「是煮醬。
踏入建在鄉間的醬廠,空氣中閒散著甜香。加熱速度不比瓦斯爐快速,時間拉長,醬油的香氣更佳。
有著明顯新舊融合痕跡的御鼎,嘗試在醬油中另添風味。

御鼎興第二代謝裕讀悉心地攪拌生醬汁,以防焦底。
萬豐醬油:探索細節的魔法
若用繪畫來比喻醬油,原料像水彩一樣,製醬就像作畫,最後煮醬就會像主食埃落定後,細節的修飾與調整。 若探究製醬醬油的流程,眾多的醬廠會回答,「製醬」是形塑風最重要的節日。
「醬油的風味,是以『製曲』為主,『煮醬』為輔。」雲端鬥六萬豐醬油的第三代吳國賓摸索製醬過程積極後,有此結論。
冬日天氣陰涼,正是醬廠的淡季,但吳國賓沒有留下,總極利用這段農閒時光投入心繫已久的實驗。
舉凡原料的品種,本土的好,還是用美國或中國黑龍江的進口豆?烹煮黑豆的方式用蒸箱還是壓力鍋?麴菌除了商用種麴,是否有可能利用自然落菌?麴盤選用竹簳或不鏽鋼盤?麴架的間隔需要多少?麴室的溫度?製麴的天數?下甕前洗麴與否?鹽選哪一種?釀造的容器用陶甕、不鏽鋼或塑膠?釀造的場地用水泥地還是天然的草地?封缸方式如何杜絕小蟲又不會毀損珍貴的老甕?釀造時間需多久?醬汁的鹹度如何防腐又不會過鹹?如何煮醬?水用自來水、過濾水的差別?水中的礦物質是否影響風味⋯⋯等等,都經過透闢的研究後才拍板定案。
曾經在科技業任職的吳國賓,因為工作過勞,才辭職回鄉養病,開始關心飲食的他,一度跑去學習有機農業的他,人生大轉彎的他,說服了家人,從爺爺、叔叔的手中接下了家傳的釀醬事業。
理工背景的他,讓他向父執輩請益的同時,不忘透過科學方法來求證。但關於傳統,吳國賓也說:「我也有不想改變的部分。」
他仍堅持使用蒸箱而非壓力鍋來蒸豆。擺放陶甕的場地也有所講究,吳國賓解釋,由於麴菌超過45℃,活性便開始大幅下降,超過55℃會停止作用,因此,與其放在日夜溫差劇烈的水泥地上,不如放在費心維護、但能調節溫度的草地上。
萬豐也是坊間現存極少數採乾式釀造法的老醬廠(位於彰化,超過百年的新和春也是其中一家)。製麴完成後的麴菌經過清洗,再醒麴,接著與鹽巴混合入甕,覆上一層厚厚的粗鹽再封缸,待醬汁熟成後才再開甕。必須將醬醅中央扒開一個洞,讓生醬汁慢慢滲出,取出的即是「壺底油」;其餘的醬醅則會加水兌煮成一般醬油。乾式醬油不僅產量較低,特點在於帶有濃濃的梅干菜、酒香或巧克力香,這費煞吳國賓一番苦心終於復刻的味道,有人說,這就是所謂的「古早味」。
聆聽著吳國賓興致勃勃地解說各個環節的差異,以及因身體受惠於有機食材而康復,促使他更堅持選用優質食材的信念,讓人理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釀醬職人的「心」,正藏在這些魔鬼細節中。

標榜柴燒醬油的御鼎興,以柴火直火煮醬。
皇珵醬油:為了釀醬油,而種大豆
移步來到國境之南的屏東。內埔,是醬油大廠萬家香、知名的屏科大薄鹽醬油的產地。在另一頭的新園,則有在2015年創辦,以其堅實的功力快速崛起的皇珵醬油,連徐仲都表示:「我被這款醬油迷了心」。
有別於大多數的醬廠多為家傳,創辦人簡志斌從電子業人生大轉彎,南漂返鄉的理由很簡單,一來是為了陪伴家人,二來是對於擁有自己的事業版圖的渴望。不過,當年初入釀造業的他,其實關注的是清酒,「結果真的開始投入後,才發現釀酒的設備動輒千萬,創業不易。」簡志斌笑道,這才讓他轉向同屬釀造領域的醬油。
緩步在剛從萬丹遷到新園的新醬廠,除了堪稱闊綽的露天甕廠,乾乾淨淨的工廠,放著自動化的蒸豆機、壓榨機,製麴室、裝瓶室等空間設備一應俱全;不僅如此,鄰近的萬丹還有承租的數十塊、總面積六至七公頃的農地,也在事業範圍之內。
沒有傳統包袱的皇珵,除了取徑科學化的方式釀造,更是坊間罕見,由原料開始投入的一條龍式醬廠。喜歡凡事親力親為的簡志斌,把六成的時間都給了田間農務,除了自行下田,為了克服品種權的限制,還育出新種「皇珵1號」與「皇珵2號」。到連麴菌的培養、繁殖,也不假他人。
在醬油繁複的釀造程序中,「原料」是簡志斌著墨最深的環節。這可說是受釀酒啟蒙的緣故吧,簡志斌說,葡萄光是不同品種就能呈顯出不同酒類大相逕庭的風味,原物料可謂奠定風味的基礎,「醬油主要的三個環節:原料、製麴、時間當中,我認為,原料是最重要的。」
席間,簡志斌、蘇家秀夫妻你一言、我一語地解釋起原由:自產的大豆除了有著新鮮的優勢,更因創業當年,有機或友善栽培的大豆,市場產量稀少,且成本高昂,經過通盤考量後,為求達成「原料自主權」的自由,讓他們索性捲起衣袖投入耕種。
「唯有在原料與釀造工藝雙軌並行的情況下,才能創造出與眾不同、富有在地風土特色的醬油。」呼應簡志斌的這一番話,若從產品來看,參考日本醬油協會標準所分類的皇珵醬油,主要有濃口、淡口、白醬油、溜醬油,以及黑豆醬油等幾類,每支產品正是藉由不同原料的搭配,來突顯風味的不同。
有以「台南5號」所釀成,令中南部長輩格外眷戀的黑豆醬油。有使用了1/2的香米「高雄147」、1/4的小麥「台中34號」或「台中35號」,與1/4象徵著傳統豆漿滋味,但今已珍稀少見的「金珠黃豆」釀造成的「淡口醬油」。還有主要以具有特殊風味的茶豆「皇珵1號」或「皇珵2號」,另加上少量香米「高雄147」釀造的「溜醬油」。
當中有傳統滋味的復刻,也有新風味的嘗試,正如同蘇家秀所言,作為新一代釀醬職人的他們,深刻理解自己正站立在「傳統與創新的交叉口」。而在這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小小大豆,除了象徵醬油的源頭,也意味了初心所在。

吳國賓:「醬油的風味,以『製麴』為主,『煮醬』為輔。」

御鼎興透過調配各種產品,特點凸出,方便現代人使用。

醬醅挖開後緩緩滲出的濃醇的生醬汁,即是滴滴珍貴的壺底油。

麴菌順利生長的麴豆,為醬油建構出重要的風味來源。

萬豐醬油的甕廠就在溪水旁,豐潤的濕氣讓醬缸中的水氣不會蒸散太快,草地則有調節溫度的功能,整體是適宜釀造的微氣候。

喜歡做實驗的吳國賓,除了常見的黑豆醬油,也嘗試加入玫瑰、馬告、香草等風味,可作為甜點使用。

皇珵醬油負責人簡志斌:「釀醬油,原料是最重要的。」

對務農益發感興趣的簡志斌,不僅著迷於育種的樂趣,他栽種的香米高雄147,還曾榮獲冠軍米殊榮,食味值評分達80以上。

簡志斌自己培養酵母菌、乳酸菌、麴菌,並且會利用菌種特性搭配來搭配原料製麴,圖為等待入甕的麴豆,上頭滿滿的黃綠色孢子。

皇珵醬油的產品分類,是由原料種類作出區隔。

蘇家秀(左)說,「皇」意味著極致,「珵」是古代運糧官配戴的玉飾,從科學方法著手的他們,有著將醬油工藝推進到極致的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