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在國內醫學界執牛耳的臺大醫院,是一所歷史悠久的教學醫院,培育出無數優秀的醫學人才,曾獨霸醫界數十年。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其他的大型醫院陸續成立,使臺大醫院當年一枝獨秀的盛況已不復見。不過由於它根基深厚,不斷求進,仍然有著不容忽視的權威性。
在臺北公園正門對面的常德街上,有一棟古老的巨型歐式紅磚建築,這就是名聞國內外的臺大醫院。
臺大醫院全名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它的前身是日據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是國內第一所教學醫院。臺大醫院秉承長久的優良傳統,院內幾乎每天都有各種討論會,加上這裏的主治醫師都有講師、副教授或教授的身份,言談舉止間流露著學者的風範。因此置身臺大醫院中,頗能感受到一股濃郁的學術氣息。
每天一大早,臺大醫院便展開一連串的工作:七點半,主治醫師帶著學生巡視病房,並做床邊教學。八點開始,各科部開「朝會」,檢討前一天的工作。九點之後,有的醫師到門診部看病人,有的到課堂上課,有的進開刀房動手術,有的則回到研究室做研究……。這時醫院門口的計程車亦已川流不息,病人、訪客絡繹不絕,醫院大廳的掛號處大排長龍。忙碌,是臺大醫院的另一特色。
圖2:台大醫師的診斷正確、治療迅速,許多急症病患都用救護車送到台大急診部。(歐陽芷汀)
一所貢獻卓著的教學醫院
一般而言,臺大醫院醫師的醫術高明、學識豐富,是眾所公認的事實。他們都是以聯考第一志願、高分考入臺大醫科的佼佼者,並在優良師資的教誨,及濃厚的學術風氣薰陶下,接受嚴格的訓練。由於先天的資質及後天的學習環境均佔極大的優勢,臺大醫師在國內醫界一直是榮譽與權威的象徵。他們並將所學傳授給學弟、妹,如此承先啟後,為國內作育不少醫學英才。
然而由於醫院員額的限制及個人志趣的不同,臺大醫科的畢業生並非全數留院服務,他們有的到國內其他醫院工作,起示範及帶頭作用,對國內醫療水準的普及與提昇,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3:台大醫院的建築,無論建材、格局都十分古樸。(歐陽芷汀)
臨床教學十分重要
臺大醫院設立的基本宗旨是輔助教學,以提供臺大醫科學生臨床實習的場所。臺大醫院神經科主任洪祖培說:「醫科學生將來要從事的是『人』的治療工作,而人體結構十分複雜,疾病的症狀變化多端,單靠讀書、上課不夠,還必須進一步從和病人的接觸中,實際印證書本上的道理,甚至有新的發現,因此臨床教學非常重要。如果有些病例一時在醫院堿搕ㄗ魽A則須採用視聽教材輔助教學,例如幻燈片、錄音帶、錄影帶及記錄影片等。」
由於臺大醫院的前身是日據時代的臺北帝大附屬醫院,因此臺灣光復初期,教學仍承繼日式作風。日本的傳統醫學教育採放任主義,教授重視研究而不注重教學,上課不點名,考試放水的情形也相當普遍。後來已故臺大校長傅斯年發現,美國對醫學教育費了很多心思,而且不斷檢討改進,已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學制度,傅校長認為有學習的必要,便陸續派臺大醫師到美國考察,同時引進部份教學方法。
新的教學方法主要在於減少課堂教學,增加臨床課程,並以一個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帶領幾個七年級實習醫生及五、六年級見習生的小組方式,展開臨床教學工作。
外科部主任洪啟仁說:「臺大醫院以往的臨床教學比較自由,學習態度主動的學生固然能學到很多,但被動的學生因缺乏督促難免會怠惰。目前的小組教學方法,由老師帶領學生,老師不論走到那裡,學生都跟在旁邊觀摩,不僅能增加向師長請益的機會,從中學得更多知識及技能,而且和老師的相處機會較多,也能學習老師的風範與態度。」
圖4:台大醫院的研究風氣很盛,研究人員將用過的玻璃瓶拿來栽種植物,為嚴肅的醫院帶來生氣。
研究與教學並重
臺大醫院的醫師都負有提攜後進的責任,然而要做一個好的臨床醫師,除了教學認真、技能高明之外,還必須做研究,因為研究成果能帶動醫學教育的進步與發展。臺大醫院無論研究風氣或成果,在國內皆首屈一指。內科教授宋瑞樓更因肝臟研究上的成就,去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
在數十年潛心研究之下,宋教授對肝病有深入的瞭解。他指出,東南亞得肝病的人特別多,有一段時間,大家以為這是一種熱帶疾病或吃米飯所引起,現在則發現B型肝炎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也可能是肝癌的主因。
根據宋教授調查的結果發現,目前國人感染B型肝炎的比率相當高,成年以後的感染率高達80%以上,其中成為帶原者的人數多達二百九十萬,究竟是什麼原因,目前還不確定,只知道40%感染者的病毒來自母親。宋教授說:「所謂帶原者,是指帶有B型肝炎病毒S抗原的人。如果懷孕的婦女不但帶S抗原,還帶E抗原的話,生下的小孩85%會變成帶原者。」
宋教授指出,某些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有充分的免疫反應,因此不會成為帶原者。換句話說,帶原者都是免疫能力不正常的人。新生兒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因此感染病毒後帶原的機會較大。
目前醫學界已經發現,感染B型肝炎病毒之後,有免疫反應的人,會產生一種S抗體。把這種抗體從血液中抽出,注射到母親帶E抗原的新生兒體內,就能使嬰兒產生被動免疫,能明顯降低帶原機會。然而B型肝炎的感染途徑還很多,因此目前醫學界正在研究製造疫苗,以全面預防B型肝炎的感染。
圖5:台大醫院的大廳全都採用講究、堅實的建材,且中空透頂,顯得高闊非凡,很能表現大醫院的氣派。(歐陽芷汀)
對肝病有進一步的瞭解
宋教授指出,A、B型肝炎的不同在於,A型肝炎主要由飲食傳染,而B型肝炎則由注射、輸血或傷口傳染,不會經消化系統傳染,因為胃酸、腸液會殺死B型肝炎病毒。
B型肝炎的另一特徵,是多數患者看不出任何症狀,因此等到發現時,通常都已轉化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癌。
對於B型肝炎,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而且防不勝防。宋教授建議患者,不要亂吃成藥,因為藥如果無效,反而會增加肝臟功能負荷。最好找可靠的醫師,根據不同的病情給予適當的治療。
宋教授說:「早年我們對B型肝炎的瞭解十分有限,也沒有檢查項目,現在則已能掌握它的特性,並以血液檢查或肝穿刺檢驗出來,未來甚至能注射疫苗全面預防,這就是研究工作的貢獻及價值。」
然而無論教學或研究,一定要運用到實際醫療才有意義,況且各種治療病例也能做為教學或研究的參考,因此臺大醫院也一直有民眾醫療服務,但過去偏重教學和研究,門診人數及病床數不多。近年來由於民眾生活水準提高,對健康愈來愈注意,使得求醫者日眾,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這種情形本刊在報導榮民總醫院時曾經提及,而臺大醫院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
圖1:台大牙科醫師的醫術高明,設備齊全,頗受民眾信任。圖為一位病人拿著鏡子試戴假牙的情形。
開始培育「家庭醫師」
臺大醫院保健部主任謝維銓指出,會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很多,例如國內的醫師數目不夠,且水準良莠不齊,尚未建立「家庭醫師」制度,及醫療保健知識不夠普及等。一般民眾沒有小病看小醫院,疑難重症才看大醫院的觀念,連患了傷風感冒都到大醫院掛號,造成大醫院人力、物力上的浪費。
謝主任說:「其實一般大眾最常得的是小病,先要找的應是雖無特殊專長,卻能診療一般疾病的全科醫師。如果全科醫師覺得有必要,才介紹病人看專科醫師。這種第一線的醫師在美國稱為家庭醫師。家庭醫師制度的產生,可說是醫學界分科過細後的覺醒,近年來已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定。」
家庭醫師主要從事以家庭為單位的醫療服務,並灌輸病人醫療保健的知識。目前家庭醫師培育制度正在臺大醫院萌芽,已訓練出六名醫師,臺大醫學院也已決定增設家庭醫學科。謝主任說:「我們將把培育出來的人才分派到基層,擔任地方家庭醫師的訓練工作,希望能逐步建立合理的醫療系統。」
然而合理醫療制度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幾,在此過渡階段,臺大的醫師只好多負點醫療責任,工作非常忙碌。雖然常有民眾抱怨臺大醫院的服務態度差,而且辦事效率低,看個病要花兩、三小時,和醫師接觸的時間卻只有幾分鐘,但是慕名而來的病人仍然只增不減。
圖2:台大醫院新啟用的手術大樓共有四樓,一樓是供應室,統籌供應院內各單位所需的器械用品,具有最新式的消毒設備。(歐陽芷汀)
待遇低、人手不夠、經費不足
一般認為,臺大醫院遭受指責多,一方面由於大眾「愛之深、責之切」,另一方面則和人手不夠、待遇偏低及經費不足有關。錢少事多難免會影響部份人員的工作情緒;而經費不足則無法添購足夠的儀器設備,及改建不合乎現代化要求的舊設施,以迅速提高醫療效率。
既然如此,臺大醫院為何不改進呢?院長楊思標指出,臺大醫院是一所公家醫院,又是教育部、臺灣大學、臺大醫學院以下的四級單位,動用一筆錢、增添一個人,都須層層請示。上述問題在歷任院長和上級單位「討價還價」的情況下,雖略有改善,但步調仍嫌太慢。直到最近,有些問題仍議而未決,但某些方面已有突破性的進展。
為了比照一般公教人員待遇,臺大醫院醫師的薪資遠比其他大醫院低。教授級的主治醫師每月只拿新台幣四萬多元,和私立醫院國泰、長庚的數十萬無法相提並論,和同屬公家醫院的榮總十多萬比較,也相去甚遠。其他醫事人員的待遇也同樣偏低。因此,何時才能合理調整臺大醫師員工的待遇,不僅醫院內部關心,就連社會大眾也很注意這個問題。不久之前,臺大醫院又提出改善待遇的方案,希望醫師薪資能向榮總看齊,但是否能通過層層關卡,仍是一個疑問。
臺大醫師待遇不合理所產生的副作用,是某些醫師在夜間兼差、開業及收受紅包。但是院內堅持不開業、不兼差的醫師仍然很多。一位資深教授說:「最令我感動的,是一批年輕醫師不為利誘,晚上經常留在醫院堨[班。但是我擔心,以臺大醫院目前的待遇,能留住他們多久。」
有人因某些臺大醫師開業、兼差,感嘆現代醫師只顧賺錢,不似過去的醫師恬淡寡慾,將全付心力擺在工作上。楊院長認為這是整個社會風氣所造成,不能將全部責任推給醫師。總之這是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力量就能解決,一定要合理提高待遇,才能正本清源。
圖3:手術大樓的三、四樓皆為手術室,空間寬敞,儀器設備新穎完善。(歐陽芷汀)
研究風氣仍然很盛
也有人擔心臺大醫師會因門診人數多,再加上某些人夜間開業、兼差,過分重視醫療而忽略教學和研究。現任臺大臨床研究所所長宋瑞樓教授說:「其實全盤而言,臺大醫院的研究風氣不但沒有衰退,且有增加,這可從臺大醫院向國科會申請經費的研究數目看出。大家會覺得臺大醫院好像退步了,是因其他幾個大醫院趕得很快。過去國內的醫學雜誌都是臺大醫師的天下,現在就不同了。客觀來看這是個好現象,因為一個國家的醫療水準要提高,絕不能只靠一兩個明星醫院。但是臺大醫師面臨這種挑戰,心中自然會很著急,惟恐落在人後,所以也會常以臺大醫院走下坡了,來警惕自己和學生。」
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及時代的進步,臺大醫院原有的各項設施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的醫療需求,有必要不斷更新儀器設備與擴大空間。近年來臺大醫院某些部門做了一番「整型」手術,改頭換面之後,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寬敞明亮的電腦資訊室是臺大醫院的新設備之一,資訊室的負責人沈友仁教授指出,將電腦運用在醫院,國內外均有先例,且效果顯著。臺大醫院的電腦作業預計從今年七、八月開始實施,分三期六年,逐步達成全面電腦化。
那麼電腦化作業對民眾看病有何益處呢?沈教授說:「最直接的好處是能提高掛號、門診效率,節省民眾排隊及等候的時間。」
目前,想到臺大醫院看病的民眾惟恐掛不到號,總是一大早就到醫院排隊,然後是一連串的等待:等掛號、等醫師、等病歷。如果須檢驗,還要等批價、等繳費,再等檢驗。領藥一樣要先經過批價、繳費的程序,東跑西轉,令原本身體不適的病人更加難過,而且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圖4:台大醫院院長楊思標致力於院務的現代化。(歐陽芷汀)
電腦作業能提高醫療品質
沈教授說:「採用電腦作業後,掛號處能迅速調出病人基本資料,並把資料直接傳送到病歷室,減少人工抄寫及走路送資料的時間,可增加掛號速度。而醫師診斷後不必再開檢驗單及處方單,因為所有的檢驗項目和藥物名稱都設計在終端機上,醫師只要用光筆在螢幕上點選,資料立刻輸入病人的資料庫,同時分別傳送到檢驗單位、藥劑科及批價單位。選完藥後,醫師再把自己的代號和暗號輸入,以示負責;並可利用多出的時間,為病人講解病情,以提高醫療品質。」
沈教授指出,門診電腦作業之後,所有的費用都會輸送到批價處,集中收費,民眾不必像現在分段繳錢;而且病人拿不到處方單,就不會發生私自攜出處方單到院外購藥的情形。另外醫師如果認為病人必須復診,則當場預約下次門診時間,並把下次掛號費一併算在帳裡,節省病人再掛號的時間。
電腦由於具有大量及正確的貯存資料能力,已成為現代化經營必備的工具,醫院電腦化也是必然的趨勢。然而資料不必經過人工轉寫,直接輸入電腦,固然能減少抄寫上的錯誤,但如果電腦操作稍有疏忽,則可能造成更嚴重的錯誤。因此民眾無不希望,院方在正式使用電腦之前,務必加強使用人員實際操作的演練。
由於臺大醫院原有手術室陳舊,手術房間過少,新的手術大樓已經興建完成,並於去年正式啟用。這棟符合國際最新標準的手術大樓共分四樓:一樓是供應室,供應各單位使用的器械,有最新式的消毒設施。二樓是外科急救室及恢復室。三、四樓皆為手術室,共有十五間。
圖5:臨床教學是醫學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圖為外科部主任洪啟仁正在進行臨床教學——在病人床邊為學生分析病情。(歐陽芷汀)
急診部面貌一新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洪啟仁指出,為了避免病人在手術過程中感染細菌,手術室的清潔非常重要。傳統的手術室進出通道都是同一條,而臺大新的手術室根據「清潔核心觀念」設計,分為「清潔道」及「污染道」。醫護人員由清潔道入,從污染道出;病人則由污染道入,由污染道出,以保證手術室內的無菌狀態。
臺大醫院另一個以嶄新面貌出現的單位是急診部。由於臺大醫院的招牌響亮,醫師診斷正確、治療迅速,又位於市中心,因此急診部的病患一向很多,但過去因地方太小,人來人往十分雜亂。不久前,臺大醫院針對此點做了一番整頓,最主要是擴充面積,在原急診部的上方撥出一間可容四十張床位的病房,專供須留「部」觀察的病患使用,使得樓下的空間加大,秩序也改善許多。
隨著空間的增大,急診部也增添些儀器設備,看起來已頗具小型醫院的規模,除了有掛號處、藥局及各科別之外,也已在一年多前設置血庫。在這之前臺大急診部本身沒有血庫,而急診病患須輸血的很多,病人家屬要到院內的血庫買血,很不方便,血牛便應運而生。自從急診部設立血庫以後,血牛因沒有生意,就消聲匿跡了。
急診部主任李治學指出,目前臺大急診部的病患以車禍居多,其次是胃出血、腦中風、氣喘、心臟病等,幾乎各科的病例都可以在急診部看到。而且急診部的收入僅次於內科、外科,居第三位。
圖1:陳維昭是連體嬰忠仁、忠義的主治醫師,負責貫穿分割手術的全局,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功臣之一。
就醫者的道德與醫德同樣重要
有人批評臺大急診部對病人的照顧不周,李主任認為,可能是因急診部工作緊急、繁重,人手不足,醫生護士太忙的緣故,工作人員自須檢討改進。但是他希望民眾一定要相信醫師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不要過份緊張,以免徒增困擾。如果病人確實已回生乏術,則再高明的醫師也無能為力。民眾在信任醫師之餘,也應瞭解醫師不是萬能的,且醫師也是人,同樣有七情六慾,因此民眾對醫師的態度,也會影響醫師的工作情緒。一般人只強調醫師要有醫德,卻忽略了民眾就醫的道德也很重要:只有相互尊重,醫師和病人間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
臺大醫院的醫療技術具有國際水準,且各科部發展均衡,其中最足以表現臺大醫術高明的一件事,則是連體嬰忠仁、忠義分割手術的成功。
忠仁、忠義原是一個三肢坐骨連體嬰,自胸部以下相連,兩人身體縱軸成九十度,無法同時平躺,也就是說如果忠義躺下,忠仁就不得不坐起來。其次,他們腹內有部分器官相連共用,負荷太重,功能不佳,並患有「巨大結腸症」,排便困難而且尿路回流,發生感染,如果不及時將兩兄弟分開,他們的生存機會愈來愈低。
但是根據世界醫學文獻資料顯示,連體嬰的分割手術,成功率只有50%,而且兩兄弟即使分割成功,二人也都不是完整的個體,各自只能擁有一條畸型的腿、半個骨盆,和一些人造器官,將無法和正常人一樣生活。有人因此認為,與其在他們身上花掉大筆手術醫療費用,不如把這些錢用在其他畸型症狀較小的人身上。基於上述理由,臺大醫院曾一度決定「不予分割」,但後來在輿論的一再呼籲下,終於改變初衷,決定做分割手術。
2:急診部主任李治學希望民眾要相信醫師的專業知能,但也不必對醫師有過高的期望。(歐陽芷汀)
為世界醫學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臺大醫院小兒外科大夫陳維昭是始終主張分割的一位醫師,並被推選為分割手術的主治大夫,負有貫串手術全局的重任。他指出,忠仁、忠義的手術很複雜,需要的醫師包括小兒外科、泌尿科、骨科和整型外科等,為了慎重起見,正式手術前須先做模擬手術,並特別請師大美術系教授謝孝德塑造模型。張醫師說:「請謝教授塑造模型的用意只是為了做模擬手術,不須做得很精細,但謝教授仍投注很大的心力,把它當做一件藝術品製作,甚至從模型的臉部表情,就能分出那個是忠仁,那個是忠義。」
由於事前的準備措施完備,手術進行相當順利,而且手術時間和預期的十二小時相符。陳維昭醫師認為這項手術的成功至少具有下述幾點意義:
第一,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三肢坐骨連體男嬰,經手術雙雙獲救的實例,為世界醫學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第二,卅多位醫護人員合作無間,為醫界團隊合作建立良好的範例。
第三,雖然事先估計手術成功率只有50%,但由於準備周密、安排妥善,終於成功;充分說明事豫則立、人定勝天的道理。
第四,大眾關心忠仁、忠義,有的捐錢、有的捐血,顯示我們的社會安和樂利,充滿溫馨。
圖3:牙科主任陳坤智指出,現代化的牙醫治療,已能做到安全與無痛。(歐陽芷汀)
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這次手術成功的重要功臣,除了陳維昭之外,還包括為忠仁、忠義做長程麻醉的臺大醫院麻醉科主任趙繼慶;為忠仁、忠義劃下第一刀的臺大最資深小兒外科醫師洪文宗;最後一刀正式分開忠仁、忠義的臺大骨科權威陳漢庭;以及分割肝臟相連部份的臺大一般外科教授陳楷模等。
臺大外科部主任洪啟仁雖未實際參與手術,但他擔任手術小組的召集人,負責協調及聯繫工作,出力頗多。洪主任指出,不僅像忠仁、忠義這種大手術需要團隊合作,就連一般小手術,也需要他人的支援,例如內科醫師的診斷、麻醉師的麻醉,及其他護理人員的協助等。他說:「個人表演的時代已經過去。」
洪主任也是國內心臟外科權威。他指出,臺大心臟外科已為三千八百個病人開過刀,而且成功率高達95%,使臺大醫院成為東南亞一帶,僅次於日本的心臟手術中心。
臺大醫院也是國內第一個為嬰兒進行「超低溫麻醉手術」的醫院。洪主任說:「一般開心手術,是用人工心肺機控制血液循環,但嬰兒的血液流量少,用心肺機控制不易。因此我們率先由國外引進超低溫麻醉法,採用降低體溫、以減緩嬰兒體內循環的方式開刀,使得手術的安全度和成功率提高。目前凡是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如須動手術便採用這種方法麻醉,而最小的開心病患只有二周大。」
內科在任何醫院都是大科,病人多、醫師多,臺大醫院的內科也不例外。宋瑞樓教授指出,這是因為內科是一切科部的基礎。換句話說,其他科部都是由內科衍生出去的。病人有病痛通常先看內科,經由內科醫師診斷,再決定轉往那一科部治療,所以病人數目最多,醫科學生在內科實習的時間也最長,由於接觸機會多,容易對內科產生興趣。宋教授:「我就是因此而選擇內科的。」
圖4:神經科主任洪祖培指出,有些病例在醫院一時見不到,就必須利用錄音帶、幻燈片、影片等視聽教材為輔助。(歐陽芷汀)
看牙醫不再怕痛
臺大牙科頗具規模,且以臺大牙醫系畢業生為班底,醫療技術高明。牙科主任陳坤智說明瞭現代牙科治療的特色。
陳主任指出,現代的牙科治療台已由坐椅式改成躺臥式,牙醫師及助手從頭部後方及側方進行治療,採坐姿施術,不易疲勞。如此,牙醫治療比以前不費力,且較有效率。
對疼痛的控制,是現代牙科治療上的一大進步,可在完全無痛的情況下進行,甚至以往無法控制的幼兒驚恐、騷亂,也可藉全身麻醉方式獲得解決。
另外材料學的進步,使以往無法做到的牙齒補綴能夠進行。美觀、堅固與耐用的瓷牙、樹脂牙材及輕金屬齒床已為現代人所接受。而其他像齒列矯正、外科整型、腫瘤割除後的顎面復建、顎關節障礙的治療等,都已超出過去牙科的醫療範圍。
一所醫院內依求醫者的多寡有所謂「熱門」及「冷門」科部,而大醫院的特色之一,就是對不受重視、發展較慢的冷門科別也不忽略。臺大醫院除了紅磚本樓之外,其他的幾幢獨立大樓,都是供一些冷門科別使用,包括神經精神科、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及復健部等。
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是目前國內唯一醫院附設的兒童、少年心理衛生機構,也是最重要的幼兒自閉症治療單位。
兒童心衛中心主治醫師宋維村指出,幼兒自閉症是發生在二歲半以前的一種嚴重精神疾病,但並非把自己關起來不理人就是自閉症。一般而言,自閉症具有下列幾個特徵:
圖5:內科宋瑞樓教授因在肝臟研究上的成就,而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自閉兒具有多項特徵
(一)人際關係障礙。自閉症的小孩不理人、不看人,也不和別人玩,對旁人視若無睹,我行我素。因此常會有傷害自己,或把別人當工具的行為出現。
(二)語言發展障礙。60%的自閉兒不會說話,或者會說一些一般人聽不懂的話,說話咬音不清楚,速度很快或很慢,腔調像外國人說國語一般。
(三)知覺障礙。這是自閉兒一定具有的現象,他們有些知覺過份敏感,有些則過份遲鈍。大部份自閉兒都有特殊嗜好,喜歡重複做同一件事而不覺得累。有的一天到晚轉圈子、踮著腳尖走路、或不怕危險爬高爬低像表演特技;有的喜歡排東西、撕紙、玩水。部份自閉兒則表現出特殊的記憶能力,有的能正確說出三年內那一天是星期幾;有的能把許多人的住址、電話號碼牢記在心;更有的兒童在算術、音樂、繪畫方面有特殊才能。
宋醫師指出,自閉兒由於發展上的障礙,而「自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的腦就像「電腦」,輸入什麼都能記住,且不像一般人腦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但有時費了很大的工夫資料仍輸不進去。
圖6:保健部主任謝維銓說:「家庭醫師訓練制度已在台大醫院萌芽。(歐陽芷汀)
推行在家治療計畫
不斷將各種兒童該會的常識灌輸給自閉兒,就是兒童心衛中心對自閉兒所從事的治療,並採用進階方式。比如教導一個自閉兒回家時按對講機,剛開始他可能看到任何對講機都按,因此還要再教他按什麼樣的對講機,以及什麼情況下才按。由於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兒童心衛中心正推行在家治療計畫,指導自閉兒的父母如何教孩子,並且幫他們安排教材及進度,由父母在家執行。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藥物在自閉症的治療上一直沒有突破性的發展,而且醫學界對自閉症的病因仍一無所知。宋醫師說:「目前國內收容智能不足兒童的機構日漸增多,但對自閉兒的瞭解仍非常有限。臺大醫院站在一個教學醫院的立場,有義務負起治療的責任,並期望將來能在醫療上有所突破,目前則至少可以訓練這些孩子自我照料,以減輕家庭或社會的負擔。」
宋醫師指出,目前兒童心衛中心每年診治五十到七十名左右的自閉兒,採用半日留院治療的方式,而且絕大多數經過治療後都可以在普通班或啟智班上學。治療效果最好的一位在普通班還經常名列前茅,同學根本不知道他以前有自閉症,這是因為他是「聰明」的自閉兒(自閉兒不一定是低能兒),而且家庭配合得很好,他的父母不厭其煩地教導他,才有目前的成效。另外有個孩子很喜歡繪圖,目前在一家卡通公司做事。另一個孩子也具有繪畫才能,對色彩很敏感,心衛中心有意把他培養成一個「街頭畫家」。
如前所述,臺大醫院是個各部門發展均衡的醫院,好醫師很多,因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詳述,只能選取特色做重點式的報導。雖然隨著各大醫院的興起,臺大醫院一院獨霸的時代已經過去,但由於它的根基深厚,且不斷努力求進,仍然備受民眾的重視與信任。有人形容臺大醫院是國內醫學界的「老大帝國」,然而帝國雖老,卻仍充滿旺盛的生機與鬥志,臺大醫院未來的發展應屬無可限量。
圖7:宋維村醫師是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的負責人,他上課風趣幽默,且言之有物,頗受學生歡迎。
圖3:自閉兒知覺發展有障礙,不會聽指揮,圖中這位兒童心衛中心人員正在教一位自閉兒一口、一口地吃飯。(歐陽芷汀)
圖1:一位台大醫院的醫師到婦產科嬰兒室探望自己的孩子,站在旁邊是他的母親,兩人皆露出滿足、得意的神情。(歐陽芷汀)
圖2:嬰兒室內可愛的娃娃之一。(歐陽芷汀)
圖4:有些自閉兒具有特殊才能,這位少年特別擅長繪畫。(歐陽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