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公司是我國第一個一貫作業大煉鋼廠。它突破傳統公營事業的經營窠臼,採取現代化的經營方法——講求倫理、注重紀律、著重人才培訓、重視研究發展、致力提高生產力、有高度的成本觀念……,並已獲致可觀成果。從五十八年開始籌備起,中鋼可謂一路「勢如破竹」,不但提前半個月完成建廠,營運半年後就開始盈餘,而且每年的銷售量值都超過預定進度。營運四年多來盈餘已逾新台幣六十二億元,被公認為國營事業的表率。
在中鋼公司,中午十二點以前,餐廳裏看不到任何提早下班吃飯的人;下午一點正,所有員工都已回到工作崗位,開始處理公事。上班時間內,也絕對見不到聊天、閒蕩、無所事事的人。
這裏每個工作人員都期許自己擔任兩人以上的工作量。負責發放全公司七千八百位員工薪水的,只有兩個人。
根據統計,中鋼每位員工平均年產三百六十公噸鋼,生產力為名聞於世的英國鋼鐵公司的三倍。
民國六十七年初,中鋼開始營運,半年後即開始賺錢。到今年六月,已保持連續四十八個月盈餘的記錄。
工作帽下,是一張張年輕、煥發、幹練的臉,他們全體員工的平均年齡只有廿九歲。
公司並沒有穿制服的規定,但幾乎所有人身上都是一襲藍色的工作服。他們自稱「中鋼人」,以穿著繡有「中國鋼鐵」四字的工作服為榮。
從以上浮光掠影的印象中,可以看出中國鋼鐵公司是個:紀律嚴明、效率極高、成員向心力很強的企業團體。
中鋼採三班製作業,工廠廿四小時全天候開工。晚間高爐煙囪噴出的火花極為壯麗。(楊永山)
高爐煉鐵,轉爐煉鋼
今年七月開始,中鋼公司每年的粗鋼產量將達三百廿五萬公噸,除供應國內所需,還外銷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四十一個國家。並曾榮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頒發核能用鋼料合格證書,使我國繼日、美、法之後,成為第四個獲得該學會頒發合格證書的有能力製造核能用鋼的國家。
中鋼公司是我國第一座一貫作業煉鋼廠,它突破多年來以廢鐵煉鋼的方式,採用鐵砂煉鋼。在攝氏一千六百度的高溫下,鐵砂經過高爐,煉成鐵水,再經轉爐,煉成鋼水,然後進入軋鋼廠,製成鋼胚、鋼板、條鋼、線材等成品。高爐、轉爐與軋鋼廠為中鋼的三大設備。
鐵和鋼的區別,在於含碳量的多寡。一般說來,鐵的含碳量在百分之二以上,質地較硬,容易脆裂;經過燃燒氧化等步驟,把含碳量降至百分之二以下,就稱為鋼,較具韌性,適合用來製造機械,經濟價值較高。
鋼鐵工業為重工業之母,民國五十八年,政府為發展國內的重工業,將籌設大煉鋼廠定為十大建設之一,積極進行設廠工作。當時原擬吸收民間資金,成立民營公司,但因國內未曾有過類似的大鋼廠,工商界對它的成敗存疑,投資者不踴躍。政府只得不斷增資,並在民國六十六年收歸國營,即為中鋼公司。
一般說來,國營事業單位的營運與發展,較民間企業受到的行政牽制和束縛為多。中鋼的成功,就在於先後三位董事長都能採取企業化的經營方法,將國營事業當作民間企業經營。而中鋼之所以能突破國營事業的種種限制,還得感謝這番由民營到公營的波折。
中鋼第一任董事長是現任總統府秘書長馬紀壯,他過去一直在軍、政界擔任要職,與政府機關的關係很好。當中鋼改為國營後,原先為適應民營方式所製定的「特殊管理辦法」,就在他的力爭下,得以保留。
根據「特殊管理辦法」規定,在人事任用方面,中鋼可以自行遴選所需人才,從業人員不必受公務員資格限制;升遷、待遇等方面,也較一般公家機關有彈性,並得實施獎金制度。在建廠工程及國外採購方面,中鋼同樣擁有較大的權限,可以視實際需要,以招標、比價或議價方式慎選合作對象。
中鋼內部一角,右側紅磚房即為單身員工宿舍。(楊永山)
先練人,再煉鋼
馬前董事長在任三年,至民國六十七年時,由現任經濟部長趙耀東繼任。中鋼每位員工依進廠先後,都有一個編號(類似學生的學號),趙耀東是建廠籌備處主任,編號一號,因而有「趙老大」之稱。他在中鋼十年,歷任總經理兼代董事長、總經理、董事長兼總經理等職,被公認為中鋼的代表人物。
趙耀東曾在國內外辦過好幾個成功的大廠,有足夠的智慧、經驗,為中鋼掌舵。建廠招標時,他不像一般公營機構專找產品售價便宜的廠商合作,而要先開「技術標」,品質合格的才能參加「價格標」。他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購置性能優異的機器設備,多花點錢也是值得的。」
但是,當年國內無人有辦大鋼廠的經驗,如何來判斷機器設備的品質呢?參與籌備建廠事宜的現任中鋼總經理傅次韓,談起當年戰戰兢兢選擇合作廠商的情形說:「我們到各個曾經購買某項機器設備的工廠打聽,確定它口碑很好,才敢購買。各公司剛推出的最新式設備,我們也不買。因為第一批產品多半屬試驗性質,我們不願冒這種風險。」
在這種情形下,趙老大卻毅然決定,放棄方便、安全的「整包」方式——將建廠所需的機器設備包給國際性大公司全權負責,卻寧願冒著風險,將整個工程打散,分成五百多個工程發包,與國外廠商簽定了一千多個契約,零星採購有一萬多筆。
他說:「我們要建造自己的大鋼廠,如果以整包方式交給外商承辦,我們的工作人員便無法從建廠過程中學到技術與經驗,以後只能永遠依賴別人。」
因此,他不但把工程打散,還花費六百萬美元,派遣六百人次有關工程、管理、市場、業務、財務、成本會計等各方面學有專長的員工,到國外卅家與中鋼有契約關係的廠商受訓。在建廠期間,培植了中鋼第一批子弟兵。
直到今日,中鋼仍是承襲著這種「先練人,再煉鋼」的做法,極為重視人才培訓。
高爐煉鐵水,是一貫作業煉鋼的起點,所以有「中鋼的心臟」之稱。左上方小圖是軋鋼過程,右方上小圖則為電腦操作轉爐煉鋼的情形。(楊永山)
完善的福利制度
中鋼的員工幾乎都是甫出校門的年輕人。趙老大說:「我最喜歡有熱誠、有幹勁的年輕人,他們雖然沒有工作經驗,但也沒有『包袱』,容易接受新觀念。」
他主張充分授權,分層負責,並以「多做少錯、少做多錯,不做全錯」鼓勵年輕人勇於嘗試;即使嘗試錯誤,只要不是有心貪贓枉法,無心之失可以不受處罰。剛出校門的青年,都有一番抱負想要施展,碰到能一展所長的機會,自是迫不及待奉獻全副心力。
他所要致力的,是為這批年輕人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包括合理的待遇、進修與深造的機會,及完善的福利制度。
依照「特殊管理辦法」規定,中鋼員工採聘雇制,待遇可比一般公務員高。而且,公司有盈餘時,員工可以分到產銷獎金,景氣好的時候,一個月每人平均可以領到四、五千元;表現特佳者還有「重點分配」獎金,最多可拿到十幾萬元。年輕人的求知慾強,中鋼每年又花費新台幣兩億元,選送表現優異的員工出國深造,只要認真工作,人人都有機會。
中鋼有很完善的福利制度。由於從業人員不算正式公務員,不能享受公務員退休、保險,及平價購買日常用品的福利。因此,公司為每位員工在銀行媔}戶,按月存入薪資的百分之三,公司並加以補貼,作為日後員工的退休金。每位員工都辦理勞保,而且公司內部還設有經行政院衛生署認可為正式勞保醫院的醫療中心。福利社的規模有如超級市場,方便員工購物。
中鋼位於高雄臨海工業區,遠離市中心,自成一個社區。內部設有四家餐廳,分別供應西餐、中餐、自助餐、麵點,由公司統一經營,物美價廉。它還設有設備完善的單身員工宿舍,分為四人合住房、雙人房、及套房式宿舍數種。所住宿舍的大小,並不是取決於職位的高低,而是各種宿舍租金不同,個人依自己的喜好及經濟能力,選擇最適合的形式。目前,中鋼約有一千八百位員工住宿。
中鋼一向注重研究發展,圖中研究人員正埋頭實驗。圖3:機器銲接修護的情形。(楊永山)
公餘生活多彩多姿
中鋼員工都很年輕,而且許多都還未結婚,大夥住在宿舍裡,就有出不完的點子,做不完的活動。興趣相投的便組成社團,計有吉他社、柔道社、圍棋社……等廿幾個社團,活動頻繁。此外,擁有各類書報雜誌的閱覽室、籃球場、網球場、排球場、乒乓球室、撞球室……,都是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趙老大對屬下的關心,是無微不至的。
他經常抽空與各部門的人小聚,一回,有位女職員半開玩笑地告訴他:「中鋼有這麼多年輕有為的男士,可是我到中鋼好多年了,卻沒有交到一個男朋友。」別人把這句話當笑談,而趙老大卻把它擱在心裡,他立刻交辦人事處,整理未婚同仁的資料,為他們舉辦活動,積極製造機會,後來果真成就了好幾樁姻緣。
又有一次,有位劉姓工程師與女友的婚事遭女方家長反對,趙老大知道後,自告奮勇為他說項,又促成了一件好事。後來劉工程師為了表示感謝之意,還把兒子取名為「中鋼」。
趙老大說:「我的管理哲學,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這就是推己及人與己所不欲勿失於人的『儒家倫理』;對違法犯紀者,則採取『法家之治』,令出必行,絕不寬貸,以免因為少數人不守法,而影響了整體的風氣。」
依照規定,一般機關都是中午十二點下班,但國人多半沒有時間觀念,很多單位一到近午就開始唱「空城計」。剛開始,中鋼也有人提早到餐廳吃飯,趙老大施出鐵腕政策,十二點一到,立刻緊閉餐廳大門,由警衛進去抓人。提前下班進餐的,記大過一次,如有再犯,以兩次大過開除。
上班請人代為打卡,一經查出,代人打卡及請人代打的通通開除。違法貪瀆者,移送法辦,毫不通融。十年來,中鋼共開除了一百六十餘人。
在這套管理方法下,中鋼內部辦事效率極高。原定在民國六十六年底完成的建廠工程,提前半個月完工。根據美國鋼鐵顧問公司估計,須得營運三年後,才能開始盈餘,結果,半年後中鋼就開始盈餘。到今年六月,盈餘已逾新台幣六十二億元。每年的銷售量質都超過預定進度,民國六十九年度獲利率達百分之十七點七,高居世界第一位。
趙耀東也因為在中鋼的傑出表現,而在去年底,被政府當局委以重任,出掌經濟部,由劉曾適繼任董事長。
機器銲接修護的情形。(楊永山)
吸收新觀念以保持心境年輕
劉曾適的進廠編號是二號,在趙部長擔任中鋼籌備處主任時,他是副主任,中鋼公司成立後,歷任執行副總經理、擴建主任委員等職,與趙部長合作了十多年,思想、觀念都有相當程度的默契。因此,他的管理哲學——「愛的管理、鋼的紀律」,與趙部長的「儒家倫理、法家紀律」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鋼從業人員的流動率很低,因此,隨著時間的推進,員工的平均年齡有逐漸提高之勢。十年前,員工的平均年齡為廿五歲,現在,則提高到廿九歲。劉董事長如何讓愈來愈不年輕的人,保持年輕人的熱誠和幹勁?
他說:「趙部長雖已年逾六旬,仍有年輕人的衝勁;而有些人雖然年齡不大,卻世故保守。可見年齡大小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要緊的是要擁有一顆年輕的心。保持心境的年輕,則有賴不斷吸收新知識和新觀念。」
中鋼一向注重人才的培養、訓練,除每年選派人員出國進修外,內部還設有訓練委員會,負責各級人員的短期訓練,經常邀請國內有名的專家學者前來演講,或是由甫從國外進修回來的同仁講授新技術、新觀念,這可說是一種心理建設,幫助大家保有一顆年輕的心。此外,中鋼還與中山大學建教合作,鼓勵員工到中山大學夜間部選課。
中鋼的西餐廳,設備好、收費廉,餐點亦十分可口。(楊永山)
以身作則的大家長
在中鋼員工的心目中,劉曾適是個慈祥和靄、平易近人的大家長。他以廠為家,住在宿舍裡,同仁有事隨時都可以找到他。劉董事長身上總是一襲藍制服,雖然人人都認得他,他還是規規矩矩地掛上名牌(中鋼規定掛名牌,但不規定穿制服)。他謝絕一切外界的應酬,私人名義致送的花籃、花環,從不以公帳報銷;若非接洽公事,一定不調用公司的汽車,自己叫計程車。他從不疾言厲色責備屬下,只是以身作則,為所有員工樹立一個好榜樣。
然而,劉董事長當年卻是經濟圈中有名的「四怪」之一,因為他遇事堅持原則,看到不合理的事,一定據理力爭,以期改正。
由於多年擔任幕僚的經驗,培養了劉曾適良好的分析事理能力。他善於從一大堆複雜的事務中,迅速又正確地理出頭緒、抓到重點。他對成本分析,猶有獨到的見解。他說:「我深深感到,不管做什麼事都要考慮成本。不懂成本的工程師,不能算是一流的工程師。」
中鋼的一切措施都要反映成本,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例外。員工搭交通車、住宿舍都要付錢。平常兩人合住的宿舍,每人月付租金五百元,劉董事長的住屋較寬敞,他每月就需付兩千元房租。
自去年世界經濟景氣低迷,中鋼的成本算得更精,並全面發起節約能源運動。他們注意到每一個細節,除隨手關燈、關水外,路燈也在足以照明的程度下,間隔著開,連衛生紙也換成較便宜的品牌,對內發行的「中鋼半月刊」原採用銅版紙,亦改為模造紙。
中鋼設有員工子弟幼稚園,讓工作人員沒有後顧之憂。(楊永山)
大處著眼的成本計算
計算成本雖是從「小處著手」,但並非斤斤計較就能生效,更重要的是應用科學方法,從「大處著眼」地分析、計算。
劉董事長分析說:「我們公司人員到台北出差,一律搭乘飛機。飛機的票價約為火車票的兩倍,有人以為中鋼很浪費,其實不然。高雄到台北,搭機只要四十分鐘,出差人員把事情辦妥後,可以一天來回;搭火車則需四個半小時,往返便需一天功夫,不僅得增加一天的差旅費,而且對公司來說,員工一整天沒辦事,那天薪水也白發了。算清楚以後,就可以發現還是坐飛機划算。」
「又比如說,向國外訂購了一批機器,應以空運或海運方式運送來台?海運雖然運費較廉,但速度慢,中鋼目前向各銀行的貸款,每天要支付卅幾萬美元的利息,機器遲遲不到,不能開始生產,但固定資本——利息、機器折舊、工資等,照樣要支出,所以比較起來,空運反而合算。」
如果再深入分析,可以發現,每年耗資新台幣八千萬元做研究發展,也是值得的。
資料齊全、環境幽雅的圖畫室。(楊永山)
每年耗資八千萬元進行研究發展
提到研究發展,劉董事長津津樂道:「最近我們的研究有兩項重要成果:煉鐵、煉鋼所需的焦碳,通常由好幾種煤混合煉製,以前我們都委託外國的鋼鐵顧問公司負責煤的配比,現在我們已有能力自己進行。我們原本採用白雲石做為煉鋼的助熔劑,白雲石是種較稀有的碳酸鹽,售價頗高;根據研究結果,我們改採蛇紋石,不但成本降低,效果反而更好。以上這兩項研究成果,每項每年都可以為中鋼省下好幾千萬元。」
中鋼一向重視研究發展,四年前成立研究發展處,處媞諨^薈集,擁有四位博士、四十九位碩士、卅位學士。研究發展處處長程一麟表示:「有些研究要持續進行好幾年才能獲致結果,所以研究工作除了要有優秀的人才外,還需要時間。四年來,我們努力地播下許多種籽,現在已經逐漸開花結果。而且,我們的研究人員都很用功,也有很多到國外進修的機會,因此他們的『功力』愈來愈高,劉董事長所提的兩項成果,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
他們努力的大目標,是改善能源結構。目前中鋼採用的主要能源是煤。但在煉鐵、煉鋼的過程中,如果技術不夠,無法把溫度控制得恰到好處,就要加入油、電來調整溫度。油、電的成本都比煤高,鋼品的成本也跟著提高。這些年來,經過他們不斷研究改善,用煤量已漸提高,民國六十七年,煤的使用佔燃料總和百分之八十二點三,現在已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五,而研究發展處的目標是達到百分之百的「全焦作業」。
中鋼福利社,規模有如超級市場,方便員工購物。(楊永山)
薄利多銷,度過不景氣難關
中鋼素有很好的分層負責制度,因此劉董事長說他自己也和趙部長當年一樣,是「全中鋼最閒的人」。他除了掌握大方向外,其餘廠內要務全由總經理傅次韓負責。
傅總經理是個信心十足的人。一般人對景氣低迷憂心重重,他卻哈哈一笑說:「沒有關係,如果景氣再低迷下去,別人都垮了,中鋼就贏了。」當然,他並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有充分的事實為基礎。
傅總經理學冶金出身,本來就是煉鋼方面的行家。他又是中鋼的元老,歷任行政、生產、執行副總經理,對中鋼每個環節的作業情形暸若指掌。去年二月,他升任總經理時,恰逢經濟不景氣,有關原料、能源的價格與工資、利率都上漲,使成本大為提高,而世界鋼鐵市場又不景氣,售價非但不能反映成本,反告下跌。許多世界知名的鋼鐵公司都先後減產、或關閉部分工廠,但中鋼今年度卻仍有新台幣五億元的盈餘,他究竟有什麼錦囊妙計呢?
傅總經理說:「說穿了,這也不過是成本計算的問題。我們不能劃地自限,以為經濟不景氣,產品一定不容易銷售,就先自動減產。要知道不論產量多寡,每天的固定成本一樣要支出,產量減少,單位成本就相對提高。所以遭逢景氣低迷,我們更要積極提高生產力,將單位成本降至最低。無論景氣如何低迷,只要我們的生產成本比別人低,售價比別人便宜,生意還是會上門。至少可以做到『別人先虧,我們後虧;別人多虧,我們少虧』。這些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中國人所說的『薄利多銷』。」
七十一年度,中鋼的開工率高達百分之一百零八,產銷量值都超過預定目標。原預計生產鋼品一百一十四萬七千五百公噸,結果到五月底,實際生產量已達一百卅三萬餘公噸,實際銷售量也達一百廿八萬公噸。
中鋼在公司附近興建的員工眷舍,供員工分期付款購買。(楊永山)
二階段擴建工程上月底完成
正當各方賦予好評,中鋼卻突然宣佈,今年七月即將開始虧損,引起許多人的關切。
這是由於第二階段擴建工程已於六月底完成,將於七月加入營運。任何營運在開始時,由於機械性能未能完全掌握、操作技術不夠純熟等限制,一定無法達到全能生產,虧損乃為勢所必然。傅總經理說:「短期虧損是企業運作中的必然現象,不必太重視,也不值得憂慮。目前我們預定的虧損期是一年,法定虧損額為新台幣九億九千萬元,但我們將努力使虧損期間縮短。」
第二階段擴建完成後,中鋼的粗鋼年產量增至三百廿五萬公噸。有人覺得奇怪: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只要能把原來所生產的鋼品全部銷售出去,已屬萬幸,為什麼還要擴充設備、增加生產呢?
傅總經理解釋說:「增產的主要項目是平型鋼品,包括冷壓和熱壓鋼板——將原本已經熱壓的鋼品,再冷壓,可以壓得更薄,能做為汽車外殼的原料,並且用途很廣,是未來幾年我國最需要的鋼品。還有一個較不得已的理由是,擴建工作並非一蹴可幾,第二階段擴建早在四年前就開始施行,當時也沒料到完成時會碰上經濟不景氣。」
他又說:「選擇擴建的時機,是一項大學問。最理想的狀況是,趁著景氣低迷進行,因為那時能以最便宜的價錢買到機器設備,待完工、正式加入生產行列時,剛好景氣復甦,市場需求量大。中鋼第三階段擴建工程已決定暫緩實施,我們將在景氣有好轉跡象、但又尚未復甦之際,開始進行。」
要達到「薄利多銷」的目的,有一個先決條件——產量多。因此,傅總經理致力於提高生產力,剛完成的擴建工程中,增設了電腦設備,已使中鋼完全進入自動化快速生產,此外,並不遺餘力地推行「自主管理」活動。
中鋼公司董事長劉曾適是個平易近人、以身作則的大家長。(楊永山)
重視工業工程,推行自主管理
分工細密的大工廠裡,每一個工作人員往往只負責整體作業中的一環,工作固定、單調,時日一久,不免士氣低落。而且大工廠作業項目及員工人數都多,主管人員難免會忽略某些工作死角及員工情緒。因此,最理想的方法應是,讓員工自動自發地管理自己,不僅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並從參與的過程中,產生價值感、歸屬感,這就是「自主管理」的精義。
民國六十八年,中鋼自日本引進「自主管理」。次年,正式在廠裏推行,首先,由工作性質相同(譬如同一股)的員工,每五至十人組成一個「活動圈」。每個活動圈各自研究改善本身業務、提高生產力等相關主題,並確定目標與完成期限。各圈成員透過討論、請教專家等方式,擬定執行步驟,並互相督促、勉勵以達成目標。目標達成後,活動圈便告解散,下回再依新的目標,組成新的活動圈。
活動圈並非強迫組成,公司僅站在輔導立場,鼓勵工作人員自動組織,並在他們需要協助時給予支持,還定期舉辦成果發表會,頒獎給成效較優的活動圈,以茲鼓勵。去年,中鋼共有三百零九個活動圈成立,其中二百四十圈達成目標,根據統計,所獲效益約達新台幣一億八千五百萬元。
負責督導、輔助、評估自主管理活動的是工業工程處。工業工程是門管理科學,專門研究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的方法。中鋼是國內第一個重視這門科學的公司。
中鋼公司總經理傅次韓信心十足,對中鋼未來的發展非常樂觀。(楊永山)
協助下游工業,帶動工業升級
除了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外,目前中鋼正努力使技術再升級。劉董事長說:「我們除充實研究發展設備、培植人才,以加緊技術生根外,並朝『脫鐵』方面努力。脫鐵是一種技術輸出,幫助其他國家的大煉鋼廠建廠、訓練人才、建立制度,並傳授操作技術及機器保養方法等。目前,中鋼已與馬來西亞一家鋼廠簽約,進行脫鐵服務。」
除了本身力求發展外,身為國營事業,中鋼還負有協助下游工業、帶動國內工業升級的使命。目前中鋼設有「技術服務課」,提供下游工業技術服務。該課共有十六個成員,除了回覆電話及信件詢問外,平均每天有四人巡迴全台,主動拜訪業者,發掘問題,並設法解決。這項服務是無條件提供的,但有時也有開發市場的意外收穫。
好,還要更好
技術服務課亦蒐集回饋,做為顧客與中鋼間的橋樑。凡是購買中鋼產品,覺得不滿意者,可以向技術服務課申請「訴賠」——要求賠償。接到申請後,技術服務課人員會前往實地瞭解原因,如果是因對方選擇的鋼種錯誤或某些技術上的原因,而產生不適用情形,就協助他們解決;若真是錯在中鋼,則負責賠償,並反映到各部門改善。
中鋼已被公認為國營事業的表率,成就有口皆碑,卻仍然是這樣處處留心、力求改進,劉董事長說:「這是絕對需要的。中鋼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憑著這股精神——從不以為已經到了最好的境地,我們的座右銘是『好,還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