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以前,我作夢也不會想到,蘇曉康、萬潤南現在會坐在面前,跟我們開會、吃飯!」
這是去年十二月底許多到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參加研討會學者的共同想法。
從這裡頭,約略可以明瞭海峽兩岸的互動關係,在這一陣子產生了莫大的變化。
就在去年底,台灣地區還籠罩在一片熱切的大選氣氛時,新聞界陸續傳出許多大陸人士即將訪台的消息。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一批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
這批民運人士的範疇甚廣,不僅包括各民運組織的負責人,如「民主中國陣線」秘書長萬潤南,「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主席胡平,「六四之聲」電台負責人李三元等,也包括向來關心兩岸變化及中國前途的一些大陸學者,如美國哈佛博士後研究員李少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助教授宦國蒼、德州大學物理系博士班陳平等人。
由於這些人在海內外媒體享有些知名度,因此一到台灣來,新聞界自然也不會輕易放過,座談、人物專訪等各式各樣的報導紛紛出籠,一時之間,台北似乎洋溢著「民運熱」。

國研中心開的研討會,邀請了歷來最多的大陸人士參加。(岳雷)
在台灣對話
「無事不登三寶殿」,他們主要的目的,是參加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所舉辦的「大陸民主運動與中國前途」研討會,總共有來自美加、歐洲、日本、澳洲、香港等地,包括民運人士、學者、記者等一百餘位人士與會。這是台灣地區所舉辦的研討會中,首次有這麼多大陸人士參加。
「這是一個良性接觸的開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副教授朱新民說,海外民運人士、組織與國內之間,若想長期接觸,至少有個相互了解的基礎,這是這次會議最大的意義。
他指出,全球有幾個反對中共專制政權的主要地區,但因過去台灣、香港、海外間缺乏密切聯繫,甚至還因誤會導致力量分散。
特別是海外民運人士對我國政府,長期以來有些「情緒」上的批評,而我國政府在實際支持這些民運人士時,也有因不了解而未能盡全力的地方。這次會議能把這麼多不同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成就。
另外,國內學者長年以來在台灣研究大陸問題,雖然有豐富資料,但總覺隔了一層,尤其是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後,更希望能與大陸出來的學者及實際參與的民運人士相互對話,這次會議也間接促成了這樣的期望。

接運張鋼來台的唐山樂集負責人陳百忠,以行動直接表示了對民運的支持,但同時也觸犯了法律。
比台灣還反共
會中討論對中國前途的看法,分成:「中共政權本質與人民的關係」、「天安門事件的意義影響」、「大陸民運的回顧展望」、「中國人與中國前途」等幾個主題,兩岸學者在下列問題上有相當不同的看法。
一、中共政權是「氣數已盡」?還是能長期掌權?不少學者的看法相當分歧。
二、對抗中共專制政權要不要流血?不少民運領袖主張不要害怕流血,因為這不是怕不怕的問題,中國只有走上「體制外改革」,才能瓦解中共政權。但港台學者則認為,革命的代價太高,而主張以其他各種可能的方式來替代。
三、中國民主化的希望,是否應冀望於中共黨內改革派?民運人士與海外學者很多人認為「不必奢望」,因為基本上他們仍是共產黨員,成長在中共體制下,也會受體制牽累。但國內學者則認為,東歐的變化也是從黨內改革派起來的,因此積極爭取改革派有其一定價值。
「沒想到從海外回來的民運人士,比我們還反共」,與會一位學者有感而發。
這是為什麼呢?
朱新民認為,這與民運人士的背景有關。
他指出,民運人士由於曾生活在中共統治下,又親身遭受中共的血腥迫害,因此對中共的反對是直接、強烈而全面的。
「民運人士的經驗是真實的,但也因為這樣,也就稍帶了『情感』因素,而忽略了客觀事實的掌握」,朱新民分析。
國內學者雖然關懷大陸,但是因為沒有切身之痛,和急迫的壓力,相較之下在表達上稍嫌「冷靜」,好像在談論別人而非自己的事。這也使不少民運人士覺得台灣學者太過「保守」了。

救總從韓國接運來台的十二名大陸人士,曾引發社會各界對如何界定民運人士的討論。
台灣民眾的冷漠?
不管如何,兩天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對學者、輿論界來說,這是一次可以充分獲得訊息、啟發甚多的一個聚會,但對一般大眾來說,感覺卻沒有那麼強烈。
「民運人士是什麼呀?」板橋市民權路一家雜貨店老闆,指著電視銀幕上萬潤南等一行,發出這樣的疑問,「他們跟反共義士有什麼不同?」他說。
而報紙上,成篇有關民運人士談論中國前途的背面,盡是對今年房地產及股票走勢的分析。不少人關心股票的發展,更甚於對民運人士的注意。
部分民運人士似乎也感受到這樣的氣氛而頗覺失望。
巴黎民陣理事,也是「河殤」撰稿人蘇曉康就坦陳,六四以後他曾經表示,希望台灣成為民運的領袖,如今到台灣才發現這種想法太「幼稚」。
「在台灣,對民運最感興趣的,是想反攻大陸的那一批人」,蘇曉康說,至於民間,很少人把六四當自己的事,他們的反應是恐懼,想遠離災難。」
香港「九十年代」總編輯李怡也指出,「我看目前台灣的情況,是更多人想把中國大陸撇開一邊吧!」
情有可原?
這樣的看法,真實性如何?部分學者有不同意見。
朱新民表示,台灣民眾的經濟生活與物質條件,都已達某一水準,大部分人比較在意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事務,但這卻不代表他們對大陸民運冷漠。
「他們只是不知道或懷疑,這批人與中國發展有怎樣的關係?中國統一是否可能在這批人手上完成?」朱新民說。
身兼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也是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馬英九也「有話要說」。
他認為,指稱台灣對大陸民運冷漠,真是「錯誤的指責」。相反的,他卻覺得,這段期間其實是台灣與大陸最接近的時候。(詳見「走在形勢之先」篇)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明居正卻承認,民運人士這樣的說法雖不中,亦不遠矣。
依照對大陸事務的關心程度,明居正把台灣民眾分為幾種類型:完全不認同大陸的台獨主義者、只管自己現實利益的現實主義者、靜觀其變,讓時間來解決的中間派人士,只出錢的支持民運者,以及願出錢出力的真正關心大陸民運者。
「台灣地區最大部分的一群人,應該在中間派」,明居正認為,這群人不積極支持,也不反對支持民運工作,只是隨波逐流,希望讓別人來處理這些問題,若是沒有人去做,就讓時間來解決。
「基本上,他們並不覺得自己可以為民運貢獻些什麼」,明居正說。
這些人正是民運人士所指「冷漠」的台灣民眾。

台灣關心民運的人,只剩下想反攻回去的一群?圖中演講者為大陸留美學生丁學良。(岳雷)
民運人士得過三關
持平而論,台灣民眾對民運的冷漠,也許部分屬實,但給予嚴厲譴責卻未必公平。因為,台灣民眾有些疑慮,而且實在大家並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
自從六四事件以後,海外民運團體紛紛成立。以最受媒體矚目的民主陣線來說,目前已有西德、法國、英國、澳洲、日本等五個支部、六個聯絡處,總共有一千五百多名海外人士參加。這些組織還在陸續壯大之中。
這原本是國人支援的最好對象,但是組織不健全、財產帳冊不清、缺乏具體計畫、以民運之名行居留之實……等風聲屢屢傳來,都讓想支援的台灣民眾心頭澆上一些冷水。
此次國研中心開會時不少人也提出對海外民運的檢討。
有人指出,在海外搞民運要能「過三關」,不為美人、金錢、權勢所困惑才行。
時代周刊資深研究員姜敬寬也建議,民運人士當前要務是:要謹言慎行、虛心學習、培養民主風度。由此可見大家對民運人士的期望。
朱新民指出,目前的情況是大家都有想幫忙的心,只是不知道力量該使在那兒,民運人士是否也提出些具體計畫,好讓大家真正使上力。

民運人士來台,受到了朝野兩黨的歡迎。(岳雷)
整合力量
如何幫民運人士,這是最近台灣地區媒體的熱門話題。
出錢出力等之外,幾個比較具體的點子也被提出來了。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教授翁松燃指出,每年赴大陸探親的台灣民眾相當多,這股力量也許能與「民陣」、「中國民聯」等民運團體聯合起來,把一些外界訊息帶回大陸,以突破中共新聞封鎖。
朱新民認為,有些大陸問題的相關研究,可以請民運人士來共同參與,一方面可以解決民運人士燃眉之急的經濟困難;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們的大陸研究多一種聲音。
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許倬雲表示,現在是民運人士與台港之間團結起來的時候了。「第一步要匯整力量」,他建議,也許可以設個基金或組織,把力量整合起來。
在民運人士緊湊的訪台行程之後,這些呼籲也取得了共識。
「民陣」秘書長萬潤南在離台前,成立了相當於民運在台聯絡處的「大陸民主促進會」。國研中心會議閉幕之後,學者建議促成「中國民主基金會」成立,目的都在整合力量。
萬潤南指出,大陸促進會成立,最希望就是能匯整台灣各界的力量,與民陣促進思想、人才等交流。

台灣經驗能否可適用於大陸?民運人士非常想知道。(岳雷)
在大陸政策上使力
民運人士來台之後,台灣各界又做了些什麼?
前述各種組織的成立外,一些實質的捐款,已源源不斷來到。
依照萬潤南的說法,到目前為止,民陣總共募得的款項,包括高雄工專所捐的的一百萬台幣、義賣「歷史的傷口」唱片所得兩百一十萬台幣,立法委員吳延環代表多位資深立委所捐的八十萬台幣,及高雄星雲法師所捐的一萬美金等。
「這些錢不只是『金錢』,它代表台灣對『民陣』的關懷與感情」,萬潤南說。
大陸民主促進會籌備會委員之一的明居正特別強調,促進會絕不是「募款委員會」,因為民運組織能做些什麼事,並不在於有多少錢。
他還認為,台灣要支援民運,其實不一定只在民運上幫忙,若能在大陸政策上使力,效果會更大。「大陸政策要在大陸上造成主戰場才行」,他以為,這才是支持民運戰略性的做法。

仔細看、努力聽,民運人士與台灣的接觸有了一個良性的開始。(岳雷)
效果大於傳播
熱熱鬧鬧的活動過後,民運人士又各自回到運動所在的海外了。捐款、支援活動過後,留下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民運人士與台灣的關係將如何發展?
從保持距離,到今日民運人士滿懷希望地來到台灣,才短短的半年,民運人士與台灣之間,在心態調整來說,都已跨出重要的一步。
以後的路要如何走?或許政大校長,也是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京育的一席話可以提供一些省思:
張京育指出,民運人士與台灣之間,從不相識,到互相接觸到彼此了解、認識,往後的路子似乎可以往更落實的方向走去。
將來的路,「『效果』的考慮應大於『傳播』」,他說。
他的期待,或許也是期望「中國會更好」的台灣地區民眾的期待。

「河殤」撰稿人蘇曉康認為,台灣民眾對民運的支持非常冷漠。(岳雷)

民運人士在花蓮一家大理石工廠參觀。(岳雷)

民運人士中,不少人個性真摯、童心未泯。(岳雷)

民陣在台灣召開的記者會中,宣佈了「大陸民主促進會」的籌備成立。(岳雷)

這群學生曾到過巴黎,參加過民陣成立大會,面對老友來訪,民陣成員們分外高興。(岳雷)

在繁忙的行程中,能有機會看看山光水色,也是一大享受。(岳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