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留意國內大事
為您選摘精彩專欄
十一月間,自由中國台灣地區的一件大事,是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此外,美國時代雜誌訪華團抵台訪問,也深受朝野重視。
本刊針對這兩個話題,蒐集相關文章及圖片,擇其菁華,讓讀者有全面、深入的瞭解。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在十一月十六日當選名單揭曉後,塵埃落定。
雖然熱鬧的拉票宣傳活動已經消失,但是選舉期間,各種政見、競選手法,仍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整體政治發展的穩定性獲得充分證明
文.胡鴻仁(中國時報十一月十七日)
選戰已經結束,黨內外情勢的消長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從整個選舉的過程和勝負的結果來看,台灣整體政治發展的穩定性獲得充分的證明,城鄉競選型態及選民投票行為的差異引起強烈注意,而選民趨於沉穩成熟的傾向也相當明顯。這些都是社會邁向更開放、更多元、更進步、更民主的強烈癥兆。
從這次的投票率來看,表示選民對政治的關心有增無減,對透過選舉制度來表達政治態度或選擇不同的政治意見,不但習以為常,而且能夠冷靜地運用。
選民的冷靜和成熟的趨向,一方面是競選期間社會安定的重要條件,而且也是未來我國朝向民主大道邁進、推動政治發展的重要基礎。經由這次的選舉,選民在紙彈、銀彈、黨派、人情的劇烈衝擊下所顯示的穩定性,已不容置疑。
其次,政府主辦選舉的機構,在這次選舉中,雖然心情上仍如履薄冰,十分審慎,但是表現出來卻相當從容,不過份緊張。各級選務工作人員,處理投票和開票,都相當熟練,大致均能秉持公正、公開的原則,獲得大家的信任。這與多年前,投開票的公正性常受到挑戰或懷疑的情況,已有顯著改善。
選務人員工作品質的提高,以及投開票公正性的增強,也是政治發展穩定性的重要條件。這種穩定的條件,顯然透過這次選舉而變得更為確實。
從選舉的結果來看,城鄉的差異,讓許多人都十分驚訝。台灣屬都市型選區的台北市,這次選舉的結果,頗令人跌破眼鏡。
「黨外中央後援會」提名的十一位候選人全部當選,另外無黨籍的李定中也上榜,使市議會無黨籍的議員將由原先的八席增加為十二席。其中第一選區林文郎、第三選區謝長廷和第四選區張德銘,均是以該區最高票當選。
高雄市都市化的程度雖然不及台北市,但這次選舉結果也頗出人預料,無黨籍人士佔十席,執政黨提名及報準者落選達十人。
在高雄、台北兩市以外的鄉村型選區,執政黨的戰果尚可,縣市長部份,輸了高雄縣,贏回屏東縣,勝了施性融,敗於陳定南。
從城鄉戰果的差異,可以明顯看出,意識型態較濃的黨外宣傳,在都市化愈高的地區愈有影響力。在鄉村型的選區,基層的扎根和組織性的力量仍居主導地位。
台北市和高雄市的選舉,比較明顯地反映了過去一年多來台灣內部的重大問題,許多黨外候選人都是走高層次的訴求路線。
在地方性選舉中走高層次訴求路線,而且獲得前所未有的席次,可見國內重大事件對都市型選區的選民,引起相當的反作用力。這是政府應超然於勝負之外,特別重視的現象。
在鄉村型選區中,執政黨能維持一定的戰果,證明過去一年來,執政黨省黨部大量動員文宣力量及鞏固組織,仍有相當的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黨外的宜蘭縣陳定南蟬聯縣長、嘉義市張博雅連任、高雄縣余陳月瑛也力拼當選,顯出執政黨或黨外,在鄉村型選區,比的將是日積月累的經營,而不是突如其來的「插枝」。
對黨外而言,長期以來,最缺乏的就是落地扎根。因此,強調意識型態的文宣力量,至多能在都市發展,卻無法擴及鄉村。
對執政黨而言,傳統的權威性支配角色,在都市地區早已受到挑戰,在鄉村地區也開始改變。
因此,執政黨未來角色,將更明顯的變成「參與競爭的經營者」,而不是「超越競爭的支配者」。黨外人士未來的角色,如要從「個別的競爭者」變成「集體的制衡者」,則仍待從高層次的路線落實;從基層的扎根出發。
總體來看,這次選舉中,候選人表現的格調實在太低,而公權力無法消弭賄選的陰影,也令人遺憾。但是比起上幾次的選舉,「悲苦淒慘」的氣氛已經消失,「高雄事件」等選戰陰影也已破除。雖然選舉出現了太多不堪入耳的庸俗,到底是健康多了。
政府如何在勝負之外,好好思考選舉過程中反映的種種意見和問題;大家如何以更開朗沉穩的觀念和行為來促進更健康的政治發展,這才是今後最值得重視和期待的事情。
正視競選政見所透露的問題
文.社論(聯合報十一月七日)
選舉是一個國家最大規模的民意普查,用以評估政府施政的總得失,發掘潛存於社會的問題,並依選民關心的程度,經由選舉活動,排列優先的次序。
根據有關於選舉行為的研究,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選民水準的提高,對於候選人的政見越來越重視,幾乎有一半的選民決定投票的對象是因為「候選人的政見能找出問題、適合國家需要,並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由此可見政見是否適當與選舉成敗關係之密切。政見不但對於候選人是否當選,有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可以供政府、企業及一般人作為瞭解社會需要、人民願望的工具並作為製定政策的依據。
此次選舉候選人無論在那一地區,所提出政見的優先順序都十分接近。
就台北市議員登記候選人之政見,按其出現頻率高低排列,可歸納為十一項主要的政見,依序為:加強公害防治、改善環境品質,加強社會福利,開辦社會保險,加強大眾運輸、徹底改善交通,加強行政效率、建立廉能政府,加強警政革新、確實維持治安,加速市場興建、解決治安問題,加強都市規劃、加速都市更新,充實教育設備、提高教育品質,加強防洪排水、保障生命財產,加速國宅興建、加強國宅管理,建立合理稅制、減輕人民負擔。
從上述十一項政見可以看出,範圍十分廣泛,包括了民政、財政、建設、教育、警政等類別,但是不論其屬於那一類,都是與一般社會大眾生活相關的問題。就其與人民的經濟生活直接有關者言,則以下述四項最值得注意:
一、防治公害、保護環境:在上屆選舉時,此項政見排名第十,但僅隔四年的時間,便竄升至首位。顯示民眾的環境意識普遍提高。如垃圾問題、工廠排放毒氣、燃燒電纜產生戴歐辛、核能三廠火警、毒玉米與餿水油等公害事件層出不窮,不僅使人民的環境權遭到侵害,也使生存權受到威脅。固然公害與環境破壞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但是經濟發展是提昇人民生活品質的手段,豈可以手段傷害目的?所以我們希望政府加強環境保護與公害防治的工作,對於水、空氣、噪音、垃圾等問題迅速解決,企業也要能不製造汙染與噪音,社會大眾更要負擔維護環境品質的責任。
二、強化福利、開辦保險:近年以來,由於景氣衰退,失業率上升,而勞動基準法窒礙難行,對於勞動者的生活缺乏保障;再加上家庭結構的改變,疾病、養老都無法依賴家庭提供完滿的照顧。所以除了政府應修訂法律,使有關於就業安全的法律切實可行,並迅謀開辦失業救濟、老年年金、疾病保險等制度外;企業亦應踴躍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肩負社會責任,以保障受雇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與安全。
三、解決市場、攤販問題:攤販問題嚴重,不但破壞市容、阻礙交通,尚影響了正當經營的商店,擾亂了市場秩序,剝奪了消費者權利,形成大規模的地下經濟,減少了政府稅收,增加了他人的負擔。但是攤販問題的形成有其社會的、制度的原因,絕非取締管制所能奏效。必須提供生產性的就業機會,加強職業訓練,鼓勵正當營業,提高消費者權利意識,才能解決。
四、合理稅制、減輕負擔:稅制不合理,稅率不公平,稽徵效率低落與稅務人員操守風紀不良,多年來即為人所詬病。投資裹足不前,經營不當,脫法行為眾多,逃稅漏稅普遍,都是稅制不合理的結果;地下經濟猖獗,正當經營企業衰退不振,稅制不合理亦為主因。如何簡化稅制,合理稅率,使人民願意納稅,而不必違法乃是全體國民的普遍心願,也是政府施政當前急務。
今值競選活動期間,正是政府瞭解人民心願,掌握未來導向,以開展行政革新的良好時機,對於候選人的政見,應用心諦聽,萬勿等閒視之。
產業變遷影響傳統選舉現代行銷觀念加入選戰
文.工商時報十一月五日
依據本報訪談地方產業領袖今年選舉與地方產業呈現波濤壯闊的互動關係,歸納起來約有下列特色:
一、由於地方各大中小型企業均熱心提供支援,故候選人大體上均已具備參選所需的基本財力條件,因此足以勝任較富變化的競選活動,例如租用全套吉普車作為宣傳車隊,利用電腦顯示幕做活動看板,設計助選人員統一制服,發表會設計「舞台化」等,均將成為今年的特色。
大體上,今年各候選人之資金來源有一特色,即零星小額捐助資金較多,而大筆民間捐款則減少,詳細數目各派人馬均極端保密,惟據抽樣結果,今年極少認為財力是主要競選障礙。
二、選區人口結構及產業變遷,嚴重影響各選區候選人之實力:例如某些都市屬於解體型都市,中等所得者及知識分子人口不斷流出,使得地方更具派系色彩,選票掮客仍大行其道,至於吸引型都會區,則由於大量白領階級投入,偏好理性政治參與,對過分偏激人士的政治資本極為不利,這些變遷將反映在這次地方選舉中,其效果不容忽視。
再以選戰的部署態勢來看,今年地方選舉另有兩項特色:
一、地方產業支持候選人的方式處於轉變期:以往若干地方產業,如基層金融、客貨運及建築業,支持候選人的方式,除了提供人力、物力之外,並積極於競選期間動員員工助選、拉票,惟近一兩次選舉發現,由於選民對「特權」相當的不滿,故地方性大企業如明顯支持某一候選人,反而造成反效果,故甚多企業負責人反而採取低姿勢,隱身幕後擔任諮商、協調的角色,第一線作業已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由於地方經濟發展已成為企業主鞏固生產基地的重要課題,新興型產業如電子資訊行業,及傳統型產業需要技術更新者,更關切地方人力資源、公共設施及政府投資的動向,政治參與有升高現象,此種兩元化趨勢,成為此次選戰的另一特色。
二、大量形象專家及調查專家等技術幹部,為候選人所延攬:本次選舉出現「漫畫服務團」,集合整批漫畫家替各選區候選人繪製各種訴求漫畫,也出現選舉企劃公司,企圖「統一」某一派系的印象,以便將各地選戰連成一氣,成為全省性的品牌。一些競爭較激烈的選區,更運用社會科學家的調查報告作選民屬性分析,或自行做階層抽樣調查,以決定地區戰略,輔以前述形象戰略,希望能發揮「最佳宣傳打擊率」,其中不乏具行銷專業技術人才,使選戰蔚為奇觀。
從「刺激反應」連鎖理論看投票行為
文.李長貴(自立晚報十一月十一日)
刺激反應理論適用甚廣
聞名學術界的心理學者,施金納(Skinner)早期研究出「刺激反應」的連鎖理論,這個理論不僅在心理學界盛行,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科學及管理科學等方面適用甚廣。施氏以這個理論來解釋人類正常行為,即人類的行為為某種刺激所導致,行為是結果;刺激是原因。我們以此行為來解釋選民的投票行為;政黨方面的策略與輔選,候選人的競選戰略與活動,都是選民投票行為的刺激原因,然而,投票的傾向便是這些原因所造成的行為結果。
觀察自辦政見會的特性,各候選人及其輔選團體所展開的「刺激」方式,略可分為兩種形式:
一由社會、經濟、政治等環境所引出的「刺激」。
二由候選人及其輔選團體所策動的「刺激」。
競選活動是一種刺激的活動。由社會、經濟、政治等環境所引出的「刺激」,可以從政見發表會、看板及宣傳資料中充分顯示。這一方面的刺激,在野候選人所提出的,顯然比執政黨候選人刺激度強。就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來說,在野候選人的訴求,諸如,經濟蕭條,十信、國信、毒玉米、江南案等等,這些轟動社會一時的問題,相當能引起「刺激」的作用。執政黨的候選人,不否定這些問題,而將刺激因素轉到「今天的革新」及「明日的展望」,其刺激度顯然較遜於在野人士所引出的刺激。
由候選人及其輔選團體所策動的刺激,可歸納為五種形式:事件擴大的刺激、社會貢獻的刺激、認同團體的刺激、形象姿態的刺激與物質利誘的刺激。
事件擴大的刺激是在野候選人競選的本錢。所謂事件包括經濟事件、政治事件、社會事件為主,配合控告、挖苦和批評的方式,描述執政黨的觀念、做法、能力、績效和形象。這個方法頗能吸引部份選民。
事件擴大刺激因人適用
執政黨候選人偶而訴求選民,有關事件的刺激,諸如取締駕駛違規、公車漲價問題,但卻缺少擴大刺激的作用。
至於社會貢獻的刺激,執政黨候選人運用較多,這一方面包括歷史的見證及未來的展望,諸如四十年來台灣社會的建設和進步,以及未來的展望。執政黨候選人在訴求上述資料,卻如老師在課堂上課一般,充滿理性,較無社會運動所必須的情感因素。
認同社團刺激蔚成風氣
認同社團的刺激是這次自辦政見會特色。在我們社會的選舉活動,多數執政黨候選人不太敢公開認同於執政黨,而多數在野候選人卻不斷澄清他們是「純黨外」。其他諸如運用藝人的演唱,還有候選人從廟宇迎來神明,鎮殿競選辦事處,這些刺激都是運用歌迷影迷的心理,及認同於宗教社團的刺激措施。
形象姿態的刺激在執政及在野的候選人,均在使用。執政黨候選人訴諸於能力、學歷和清白的學者形象;然而在野候選人所表現出的,卻是英雄及抗議者的形象。這兩種有個別的吸引力。一般來說,愈是民主、自由、法治、及公平的社會,學者形象的候選人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若相反,則英雄抗議形象的候選人是具有相當潛力。
物質利誘的刺激在每次選舉中,傳聞甚廣,卻難實證。
競選活動期間。各候選人展開各種「刺激」活動,以求選民能夠對其「刺激」作有利的「反應」。可是同一種刺激不一定有同樣的反應,反應是多變項的。選民對競選活動的刺激,不論是組織戰或宣傳戰,均依其過去的經驗、現在的心態及將來的展望,作投票的抉擇。過去的經驗包括他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經驗。
現狀滿意程度影響選票
假如他曾經受過各種政治、經濟及社會上的挫折、不公平、壓力、委屈、不滿,到現在還沒得到解決,或是現在的疑慮和過去完全一樣,這種情況下,在野候選人的吸引力比較大。假如選民現在的心態是滿意的,明日的展望是樂觀的,則執政黨的候選人吸引力比較大。
女性參選分析
文.陳浩(中國時報十一月十日)
婦女保障名額是我國選舉制度中,為保障女性參政權的特殊設計,多年來,台灣地區的選舉中,女性參選情形普遍踴躍,已自成格局,不但在選情方面造成「選戰中的選戰」,值得深入分析。
今年選舉,在北、高市及彰化、雲林、台南三縣均已出現女性省市議員候選人的實力超出「保障標準」,已與男性候選人平分秋色,甚至造成嚴重威脅,保障名額固可使女性候選人多一機會,但在上述地區實際上「保障」的意義已經不大。甚至在若干省議員應選名額在四席以下的選區,如新竹市、嘉義縣,雖無女性保障名額,但女性候選人仍具實力,對選局構成影響。
從參選人數來看,此次地方選舉三百六十位候選人中,女性有五十五位,約佔一成五,其中縣市長部分比率較低,不到一成,而省市議員部分則超出一成五,從這個數字看出,可能省市議員婦女保障名額的確發生了若干鼓勵婦女參選的作用。
從婦女參選的類型來看,無黨籍部分主要是兩種類型,其一是「代夫出征」型,其二是地方派系或家世淵源,兩種類型呈五五之比。「代夫出征」的人數雖較以往少,但可斷言的是許多黨外的女性候選人若非丈夫落難,鮮有可能參選,這種型態已形成台灣地區選舉的「特殊訴求」,也是「婦女政治」的獨特型態,明顯可以看出婦女參政動機非自發性的一面。
在國民黨方面,婦女參選者多半與派系或世家有關,即使是台北、高雄兩個大都會亦不例外,她們的特點是受到家族政治薰陶,若非父親出身政壇,即受丈夫從政影響,家庭經濟狀況亦較為富裕。
無論執政黨或無黨籍的婦女參政型態,從目前狀況看來,均難從中衍出「社會變遷導致婦女社會地位不同,而促使婦女自發性從政」的結論,「代夫出征」也好,「世家派系」也好,婦女參政型態仍是大政治環境的脈絡與「男人為政治主體」下的小支流中。
從婦女參政者的「選舉訴求」中,似乎也可得到旁證,許多婦女參選者仍停留在突出男性化形象的傳統型態中,她們常必須在政見台上表現出男人式的咒罵,或者極端相反的弱者低姿態,以爭取選票。部分女性候選人以「大嬸婆」姿態出現,受到歡迎,此一形象策略能夠在選舉中奏效,也頗值玩味。
在女性候選人的政見中,鮮見純粹女性本位的訴求,許多女性候選人頂多在一般政治議題之外,順便提到女性福利問題,而且也只是陪襯性質。當然,單一議題的選舉訴求,幾乎沒有出現過,包括最近頗多社會關切的「環境議題」也多半混雜在其他議題中呈現,其所反映的現象,無非顯示台灣社會發展雖趨向多元化,但民間自發性社團與公共利益團體的發展,仍未見自主性功能。
從選舉中女性候選人種種,似乎可以發現女性在台灣社會中的政治角色,仍呈現傳統面向較多。
語文暴力
文.吳心柳(聯合報十一月十五日)
這次選舉的結果在執筆時還不知道,但已有許多選舉以外的現象,明顯的引人憂傷,概括言之有二:
(一)語文暴力的膨脹與被濫用。
(二)社會品質低落的全面呈現。
選舉是一種以社會為競技場的比賽,參加競賽的人是由成年的群眾擔任裁判,無論賢與不肖,智深識淺,一律握有一票。如果人民教育水準高,理性守法,這是當前人類已知政治制度中缺點最少,效益較高的一種。反之得失之間就很難衡量。不過,今天許多進步的民主國家在過渡到民主(指真正夠格的)政制之前,幾無例外的都曾經捱過各種骯髒、紊亂、失法與脫序的階段,然後在痛苦中學習,隨著教育、道德、法治的提昇,晉級到很有秩序、接近公平的競賽。讀美國史的人都知道,在南北戰爭過後,美國的選民是何等之難以恢復理性,共和黨雖然勝利,但是在李將軍宣佈投降後不到一星期,林肯便遭人暗殺。北方共和黨的政客乃揮舞著「血汙的襯衫」(Bloody Shirt)煽動仇視南方人的情緒以爭取選票;另一派被稱為包袱客(Carpetbaggers)的政治流氓大批趕到南方,有計畫地利用、收買那些連一個大字都不識,卻剛剛獲得選舉權的黑人選票。結果所選出來的人,可說是組成了美國有史以來最低能、腐敗的議會與政府。那些無知但有選舉權的黑人在「包袱客」的機巧心機指使下,雖控制了若干州的立法機構,但聰明的包袱客則取得若干能搞大錢的肥缺。這就是一八六五年後一、二十年的美國:浪費、腐敗與無能,使南方若干州幾乎癱瘓。這種由有野心的人不擇手段的假藉選舉來操縱選民,使民主黨在南北戰爭之後二十多年才有一個人入主白宮(克里夫蘭);五十年才有一個南方人當選總統(威爾遜)。政治所造成的瘀傷,癒合起來往往是很慢的,這堨u是試舉一例言之。
因此,有識之士對於不少知識份子(特別是許多研究生)在這次選戰中被用來當作「策士」感到憂慮。這也是何以今年文宣工作特別「出色」的主因之一。就技術層面言,明面上:海報、卡片、快報、速報、傳單、標語,乃至講稿,都比過去設計精美,印刷紙張均有進步;可怕的是將陰暗的那一面:黑函、無頭傳單、帶三字經的政見、粗鄙的人身攻訐(辱及對方的私生活、雙親、人格、學問、性器官),在拉票買票上,布樁打點,聲東擊西,形成一種空前龐大與密集的「語文暴力」。這些辭彙、文字、語法可說是把近年來經常出現在電視、歌廳、各級議會和若干政論性、內幕性雜誌中之精華,來一次「集大成」式的密集顯現。那些經常擔心大眾傳播媒體將因素質墮落、職業道德流失而終將傷害到社會的人,這次不幸在痛覺之中找到了實證。
選戰霎時即逝,問題在於——這些從事文宣工作者的心態、認知與濡染,能一下子就滌清、調整為正常的麼?幫忙起草過黑函的人,其文字能力就永不再拿來做目標性質的事麼?萬一答案是相反的,誰,以及用什麼方法來扳正或調適這些人的心態和人格?要知道,這些人都是經過挑選,被目為有智慧、有知識的青年人啊!
其次:這次候選人所反映的社會品質,實在是低得令人神傷。如果將來選舉結果證明,那些以造謠、耳語、發毒誓、斬雞頭,經常使用暴力語文來傳達信息的人是得到高票的,我們的社會品質必需得有人出來誠實的加以重估。因為危險的信號已經看見了。
友朋閒談時,對這次選舉所帶來的周邊問題,非常擔心。至少,在如此程式下所能選出來的候選人,其政治的手段與目的將來如何能夠整合?這些後遺症如何摘除與消止?那些不實的流言蜚語怎麼廓清?這些事情如果沒有人花心思,問題絕不會自動消失,可能還會發酵。每當看到政見發表會上有人指天誓日,破口大罵的時候,總令人想起故台大教授鄒文海先生在講政治學時常說:「在民主政治中,『責任制度』最為重要,也最難學習。」明眼人現在總算看到了,光是「均富」是不行的,還得「均教」啊!
美國時代雜誌訪問團,十月二十八日抵華,與我國政、經高級首長就投資環境、中美貿易、「戒嚴法」、大陸情勢、香港問題,廣泛交換意見。中華民國的存在是大陸走向民主的希望
文.中央日報十月廿九日
美國時代雜誌企業訪問團,是由發行人邁爾斯率領前來亞洲訪問,成員包括時代雜誌重要編輯幹部,時代企業各部負責人及卅多位美國大企業領袖人物。十月廿八日上午抵華後,隨即於下午五時在民航局會議廳,與行政院研考會主任委員魏鏞、台塑集團負責人王永慶、台大法律系教授徐小波和前立法委員康寧祥等此間政經界人士舉行長達九十分鐘的不公開座談會。會中,雙方曾就中華民國政治現況及經濟發展的情形交換意見,美方人士也把他們在亞洲其他國家所見到的現象提出討論。
時代企業約每隔三年即組團進行新聞之旅,每次選擇不同的地區,以瞭解全世界各地的發展現況,返回美國後,並將觀察心得發表在時代週刊上。
行政院院長俞國華在圓山飯店以餐會招待時代雜誌考察團,代表我國政府和人民,對考察團的遠道來訪表示誠摯的歡迎。
他致詞時指出,中華民國的基本國策是依據憲法,建立一個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我國政府始終秉持這一基本國策,奮鬥不懈,而現階段的努力方向,則是以建設台澎金馬這個復興基地,創造民主、自由、均富、繁榮的社會,促使在大陸的中國人擺脫他們所厭棄的共產主義制度,追求我們成功的三民主義制度。
他說,中華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雖然在有限的天然資源條件下,但仍有顯著的成就。民眾享有中國歷史上最佳的生活水準。
俞國華強調,中華民國經濟發展成就的原因,並非單獨歸功於經濟發展的策略,而且也是由於政府維護固有文化遺產,孕育出具有勤儉美德的良好公民,再加上政治的長期穩定,提供了經濟發展的有利環境,這些因素導致我們經建的成就,也使中華民國成為外人投資的理想園地。
在說明我國的基本立場時,俞國華說,雖然面對外交挫折,我們仍堅守反共立場,且永遠站在民主陣營的一方。他強調,我們外交政策的持續性,乃是源於我們一貫的信念;此即認定今天世界的禍源,主要來自共黨邪惡勢力。而我們也確信,自由仍將戰勝奴役,共產主義最後必被埋葬於人類歷史的灰燼之中。
在論及中美兩國關係時,他指出,中美兩國關係素極友好,雖然目前雙方對於若干共同關切的問題,意見不完全一致;但透過彼此的互信,這些歧見毫不影響兩國進一步發展友誼的願望。他說,中美兩國除了享有自由經濟、民主制度的共同價值外,在遏止共產主義勢力的全球擴張方面,也擁有共同的利益,一個強大的中華民國足以分擔自由世界維護西太平洋地區安全的責任。
俞國華也表示,身為自由世界的一員,我們對美國也善盡朋友的職責,例如我們支持美國在中東的謀和努力、美國有關武器管制談判的立場、積極配合雷根總統的加勒比海方案、努力支持雷根總統自由公平貿易的主張,以及縮短兩國貿易的差距等。
俞國華並告訴全體團員說,中國有句名言:「德不孤必有鄰」,我們的奮鬥方向,已逐漸獲得友邦人士的認識和支持。此外,從最近許多人接二連三逃離中國大陸投奔自由的事例,也顯示出我們的努力,更獲得了大陸同胞的肯定。他強調,中華民國的存在,是中國大陸走向自由和民主的希望!中華民國的繁榮和壯大,則是中國大陸最後擺脫共黨極權統治的有力保證。
一個成長、平等及安全的未來
文.魏鏞在美國時代雜誌訪華座談會中談話(自立晚報十月廿九日)
透過土地改革、教育發展、行政革新,和開放性的經濟計畫,中華民國政府在短短三十多年時間內把原來只有農業和少數輕工業的台灣,建設成為一個向高科技邁進的工業化社會。
展望未來,在經濟方面,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將從勞力密集的經濟轉為技術和知識密集的社會。人力素質的不斷改進和科技水準的持續提昇,將是促進轉變的兩項關鍵性因素。
據經建會估計,從現在到公元兩千年,我國經濟將維持平均每年為百分之六點五成長率。至公元二○○○年,平均國民總生產額將達五十九萬台幣,亦即一萬五千餘美金。屆時,生產結構也會有相當程度之改變,農業部門佔總生產的比率將自民國七十三年的百分之六點四降到百分之三;工業將自百分之五十點六降至百分之四十六點四。服務業將自百分之四十三增加至百分之五十點六六。在農業部門的就業人口將僅佔勞動力的百分之九點三;工業則將佔百分之四十點三,服務業將佔百分之五十點三。
在社會發展方面:由於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台灣地區已形成了一個中產階級的社會。多項民意調查結果均顯示,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成年人自認屬於中產階層。這項主觀階級認同,在與民眾的職業、收入,及教育程度比照之下,得到可靠的印證。毫無疑問的,農民、工人,和婦女是台灣現代化過程中最大的受惠者,許多農民和工人的後代,如今卻變成白領階級。婦女的社會地位和角色不斷提高。在目前中華民國政府的公務員中,婦女的比例已超過了百分之卅以上。
由於民眾的預期壽命不斷提高,都市人口的持續增加,婦女角色日漸改變,中華民國政府今後必須要更注意非經濟層面的問題;諸如社會福利、婦女與家庭問題,以及老人問題,都是需加強規劃的對象。
政治發展方面,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儘管遭遇一系列國內外環境中產生的壓力和挑戰,中華民國政府始終如一地堅持民主憲政的運作。展望未來,吾人可以看出以下幾項政治發展方向:
一、都市人口:尤其是自由職業、工人、及婦女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上的影響力將持續增進。
二、雖然目前台灣地區民眾在投票時仍有很強的以候選人為主要考慮的傾向;將來愈來愈多的選民將注意到政見的重要性。
三、省籍背景以及省籍觀念對選民行為的影響將日益降低。目前已有百分之五十五以上的選民有親戚和與自己省籍不同的人士通婚,台北市更超過了百分之七十以上。這種不同省籍民眾通婚的比率預期將繼續升高,從而更減輕了台灣地區政治行為中省籍因素的影響。
四、由於中產階級認同的增進,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民眾對於公共事務將日益關切,對政治及行政改革的期望也將漸漸增進。但是由於中產階層多趨溫和性改革的本質,他們將只願在維持政治及社會安定的前提下從事各項革新和改進;而不願有任何劇烈變動影響到他們的既得利益和國家社會的穩定。
五、愈來愈多的民眾,將關心到環境汙染、社會福利、醫療衛生、國際關係,和行政效率等方面的問題。他們對這些問題的關切,將反映在投票行為上。
六、台灣地區的選民行為及民意結構都相當穩定。在過去數次選舉中,執政黨的得票率一直都在百分之七十左右,非國民黨約在百分之卅左右。除非有特殊重大事件,這項比率將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有些人士把國會的延續、政治領導階層的接替,以及中國統一問題看成是未來政治發展上的死結,我的看法不是如此。我認為自從民國五十八年開始舉辦中央級民意代表的增補選以來,民意代表機關成員的補充已經不再成為問題。相反地,如何使若干年後的中央級民意機構,在不斷從台灣地區增選新人後,還能維持一定程度中央政府的性質,反而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在領導階層的繼承問題方面,蔣總統經國先生在本年八月接受時代雜誌的訪問已明確指出,未來我國國家領袖的產生,將完全依照憲法所訂的程序。蔣總統這項聲明,澄清了不少不實的流言。事實上,中華民國政府高階層的人事接替正在不斷進行之中,一項統計可以證明這項事實;便是民國六十八年七月時行政院所屬機關的司處長以上政府官員平均年齡約為五十八點二歲,至七十三年,已降至五十六歲以下,可見我國的領導階層,正在逐漸年輕化。
台灣經濟未來發展的途徑
文.王永慶在美國時代雜誌訪華座談會中談話(自立晚報十月卅日)
台灣今天的經濟成就,就是在各項條件極端欠缺的環境中,克服了無數的困難與障礙,乃得以發展。因此,我們並不畏懼今後謀求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困難。我們真正引以為憂的,是在於台灣的工商企業,普遍缺乏良好的經營管理基礎。由於這一缺陷的存在,將嚴重束縛生產效率的提昇,而當台灣今天的工資,已經達於其他東南亞及對岸地區的十多倍,這一缺陷即構成了產業競爭力量衰退的威脅。導致這一情勢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台灣過度偏高的稅率,稅率過高,不但增加企業經營成本,削弱對外競爭能力,並且降低或阻礙外來投資,影響未來之經濟發展。
第二、是台灣以往的工資相對低廉,即使在企業管理成效欠佳的情況下,依靠廉價的勞力仍然可以將其產品源源輸出,並且因此獲致豐厚的利潤。在此情況下,導致許多企業經營者忽略了經營管理的必要性,因而阻礙了生產效率的不斷提昇,在工資日益高漲下,逐漸形成今後發展的重大困難。換句話說,以台灣貧乏的天然資源,又無良好的企業經營水準,已往都是依賴廉價勞力條件,而有今天的經濟成就,許多人卻因而感覺滿足,就好像實際並不富貴的人,卻得了富貴病,我們對此深以為憂。
瞭解台灣的現狀情況之後,即可知當前急務,乃在於從速修改稅制,使稅率降至合理水準,以此引導工商企業依據真實經驗經營數據,謀求合理化管理,藉以提昇企業經營績效,並克服工資高漲的壓力,強化對外競爭力量。
關於台灣經濟發展前途的另一項主要重點,是妥善處理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美國都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對象,因此必須確實做到真正的公平互惠,以此促使中美貿易在平衡的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確保雙方都能互蒙其利。
台灣是一島型經濟,對於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極深,今後所應努力者,不僅是在對於美國貿易必須講求公平互惠,即使對於其他國家。亦莫不應該遵循此一原則。唯有國際間的貿易往來越自由,對於台灣經濟的未來越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