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若那個地方沒有舞獅,只有一個可能——那堥S有中國人。
獅為「百獸之王」,中國人借重其威,讓諸邪遠避。因此,舞弄的獅頭上,通常有個「王」字,是自恃身分,也是視人其睥睨四方的氣概。
二月廿一、廿二日舉行的第一屆台灣省主席杯「獅王獎」大賽,全省十九縣市的代表隊「王見王」,果然誰也不服誰,評審宣佈名次時,立刻有三隊抗議。
如今比賽已了,勝負也定,留下的話題是:中國舞獅究竟從何而來?如何評判舞獅的高下?
大象是種「邪門」的動物?
中國人用來象徵「辟邪」的舞獅活動,最早原是用來「闢象」。
這千古奇冤是怎麼造成的?
廣東獅。(鐘永和)
北獅學狗,南獅學貓
根據「宋書」記載是這樣的:
南朝宋文帝時,大將宗愨奉命領軍討伐林邑國(在今寮國、緬甸一帶)。林邑國節節敗退後,國王范陽邁擺出「象陣」相抗。面對一望無際的象群,宋軍完全無用武之地。
宗愨久攻不下,情急智生,他說「吾聞獅子威服百獸」,乃命屬下製造假獅,送到陣前。大象一見,果然四散奔逃,林邑國終於俯首稱臣。
據實踐專家吳騰達教授所著的「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指出,自此我國就有了舞獅活動,流傳至今已一千多年。
雖然早早就知道「人假獅威」;事實上,中國並不產獅子。據歷史記載,獅子原產於非洲、印度,大約是漢順帝時,疏勒國(今印度一帶)來獻,才傳入中國。
爾後,舞獅漸成重要的民俗活動,但古時又沒有動物園,見過真獅的人其實極少。
不識獅,如何舞獅?
「看身邊的動物啊」,十三歲開始學舞獅,浸淫其中已卅年的呂松吉指出,中國舞獅以長江流域分南、北,各有模仿對象——「北獅學狗,南獅學貓」。
北獅的形態在清初固定。據說,清雍正時,圖謀「反清復明」的洪熙官,為躲避清廷追緝,及到北京刺殺雍正,乃化裝成獅團進城。
閩獅。
洪熙官、少林寺與舞獅?
既為蒙混過關,自然愈能遮蔽全身愈佳。因此,北獅以北京狗為藍本,毛長、腿短、體積小,舞者須著貼滿毛的「獅裝」;這也是獅中的「小不點」,單人舞(以手為前爪)、雙人舞皆可,又稱「北京獅」。
南獅則盛行於兩廣、福建,尤以廣東最盛。廣東獅更隨廣東移民,遍傳海外。
南獅所以活躍,傳說是清初少林寺被破後,寺中僧人南下粵、閩,既不願放下一身功夫,又怕清廷起疑,因此開館授徒時,每以舞獅為掩護。
不論傳說是否屬實,可以確定的是,早期的舞獅以舞蹈為主,是所謂的「獅舞」;清朝以後,則漸與武術結合。
這其實是很合理的趨勢。獅要舞得栩栩如生,以最基本的伸展前爪來說,獅子有四隻腳,舉起一爪,還有三隻腳可穩穩站定;人只有雙腿,抬起一隻,就只能「金雞獨立」,要站穩已不容易。
其他如跳躍、翻滾等動作,若沒有練點下盤功夫,很難舞出獅的矯健、靈活;甚至獅的傲然站姿,就是國術中的馬步。
北京獅毛長、腿短、體積小,看它的站姿,是不是有點像「放大」的北京狗?圖為去年國慶的舞獅表演。(鐘永和)
獅頭多重不能問?
因此,學舞獅的第一步就是紮馬步,然後打拳、練體力,尤其是舞獅頭者,功夫底子不夠,一頭威猛雄獅就會耍得像病貓。
獅頭通常以藤竹為骨架,然後貼上層層棉紙,再加上飾物,往往重三、四公斤;像這次在「獅王獎」賽中奪得冠軍的「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金獅陣」的獅頭,因係青銅打造,重達七、八公斤。
每個獅團舞弄的獅頭重量不一,究竟多重,卻不能動問。
「獅頭不僅是獅團的代表,也代表所屬的武館、寺廟」,呂松吉說:「問人家獅頭多重,就等於問你這個館、廟有多少分量,是大不敬。」
其他規矩還多著呢!
以南獅來說,獅面以金(或黃)、紅、黑、銀,分別代表劉備、關羽、張飛與趙子龍。金獅最長,通常只有拜廟時才出動;平日表演,黑獅就足以打發。武館相互拜會,也視各自的輩份及交情,出動不同的獅子。
下頷鬍鬚顏色,也依獅團歷史而不同。年輕的獅團,獅須為黑色;年齡漸長,就和人的毛髮一樣,由黑而灰,再從灰轉白。不久前有個新加坡獅團來台表演,因已成立一百多年,故獅須雪白。
廣東獅上桌登椅,就是已爬過層層山巒;桌上的盆子可以是湖、是河,也可是海。(鐘永和)
開光點眼念口訣
好比龍舟下水前的「點睛」,新獅也有所謂的「開光點眼」。天剛破曉時,以朱砂(古禮以公雞血)點獅的眼、身、肚、尾等部位,點時還邊念口訣。
口訣有很多種,如廣東獅念的:「左點光明燦、右點太陰明,鐵柱橫樑過,中間一點鬼神經,吾奉太上老君,急急事律令……」閩獅則有「閩南語版」:「點獅頭,門生個個出王侯;點獅肚,門生個個大富戶;點獅尾,門生個個得大傢伙……」
弄獅方法也有所謂的「文舞」、「武舞」之分。文獅動作較慢,仿如拳中的太極,勁道沉而不猛;講究的是,緩緩中顯出獅的威儀。武獅靈活矯捷,張牙舞爪,氣勢奪人,動作、眼神均凜然發威。
「但現在舞獅已經『自由化』了」,八十歲的老師傅廖五常說,現在獅團除了固守最大的忌諱——禁止女人跨越獅頭外,其餘獅面「膚色」、舞法等,多是隨興所至。
因此,目前台灣群「獅」並起,幾乎全屬業餘性質;依其「長相」則可分:開口獅、閉口獅、青頭獅、黃頭獅、紅頭獅、尖頭獅、鷹仔獅、扁頭獅……等。雖然名目百出,仍不脫南、北獅範疇,其中尤以廣東獅及閩獅為多。
笑佛引獅過「獨木橋」,獅子走得危危顫顫。這是廣東獅常舞的項目之一。(鐘永和)
笑佛與醒獅
廣東原就是中國舞獅藝術最流行之處。其所舞之獅早先稱「瑞獅」,由於廣東話的「瑞」與「睡」發音相近,故在民國初年,改名「醒獅」。因此現在廣東獅團,都稱為「醒獅團」。
廣東醒獅有一套完整的劇目。「廣東王」李輝岫的關門弟子、兩廣山城醒獅團教練陳盈貴說明:
首先出場的是笑面佛。他過山採靈芝,採到後心滿意足地抱著睡覺;山中的獅子聞靈芝香而來,欲取靈芝,驚醒笑面佛,雙方初見,彼此都嚇了一跳。
笑面佛見獅子並無惡意,遂把它引入廟中,每天聽鐘聲、鼓音及佛經,慢慢有了靈性。其間,笑面佛也常帶獅子出遊,或獅子外出覓食——佛寺之獅,自然只能「吃素」,因此多採綠色植物為食,這就是發展出各種名目的「採青」由來。
這一整套表演下來,一天也舞不完。因此醒獅團多每回舞其中幾節,如「笑佛上山採靈芝」、「獅子出洞」、「過三山見笑佛」、「笑佛戲獅」、「採青」等。
笑佛在醒獅活動中不可少,其中還有一節是以他為主角的,稱為「邋遢和尚」:笑佛用一盆水,先洗腳,然後刷牙,再洗臉、洗頭,順序剛好與常人相反,洗時的各種動作引人發笑。
為了採置於高處的「青」,廣東獅必須上高竿。這個動作,其實已含特技成分。(鐘永和)
一桌成山,一盆成水
盆中也並非真的有水。醒獅所需的種種道具,就如國劇的佈景:一張桌子即已成山,二張、三張往上疊,就是千仞高峰;二「山」之間橫放一木條,為名副其實的「獨木橋」;擺放一臉盆,不僅是「洗臉水」,更可成湖、成河、成海。
同樣的,一根樹枝就是要採的「青」。推而廣之,任何要採的東西,都可稱為「青」。其實獅團最有興趣採的不是「青」,而是「紅」——紅包。紅包豈能易得,因此又發展出種種花樣,常見的有:蛇青、螃蟹青、水青、八卦青、橋頭青、高青……等,寓表演於「採」的過程中。
例如:蛇青是以麻繩纏繞,在終端打一個結當做蛇頭,頭上有一根樹枝及一個紅包。獅子並非長驅直入,取了「青」就走,而是先繞行、試探,最後一把踩住「三寸」,才採得「青」。
螃蟹青則通常以臉盆為蟹身、橘為眼,筷子或香為爪,獅子繞行數圈,又驚又疑,見此動物全身是爪,竟不知從何下手,急得吼聲連連(鼓聲大作)。終於想出辦法了,把它的爪一根根卸下來,「解除武裝」,再去拿壓在蟹身下的紅包。
八十高齡的老師傅廖五常講起舞獅,手腳再也閒不住。(鐘永和)
「擺青」請獅採
如此,總要舞個廿、卅分鐘,讓「擺青」的人覺得值回「票」價。
「擺青」就是設下「青」,請獅來採。這「青」也不能亂擺,必須輩份夠高,或是「青」夠大才有資格擺難採的青。
對獅團來說,若有人擺了青,而採不下來,可就真是顏面掃地,往後再難立足。為免「獅」失前蹄,必須為應付各種狀況,預做準備。
例如:為了採「高青」,得練疊羅漢,或準備一根竹竿,獅先攀在竿子一頭,其餘人再合力把竿豎起來,將獅送上高處;採水青則須能雙腳輕盈地跳上水盆二邊,而水盆不倒。
醒獅中還有一種極難採的青:上山、斷橋、過崗,採靈芝。道具為桌面上疊椅凳,椅凳不是橫著放,而是豎著疊,表示橋斷了;這時獅子要一腳踩上椅凳讓它落到對面山崗,剛好接上另一張椅子的椅背,把橋搭起來,然後一路舞著過那傾斜、僅與椅背有二公分相接的危橋……。
為了採青,廣東醒獅實際上已融合不少特技動作,因此有人稱它為「特技獅」;閩獅,也就是一般稱的「台灣獅」,噱頭較少,沒有佈景,多半強調以拳腳的真功夫,表現獅的活力。
廣東獅配大鼓,閩獅用的鼓較小。左圖打大鼓的為兩廣山城醒獅團教練陳盈貴,右圖為南鯤鯓代天府金獅陣用的鼓。(鐘永和)
閩獅舞法「十八節」
廣東獅與台灣獅的「長相」也不同;前者整頭整臉毛茸茸的,威武中帶點可愛;後者臉面中心無毛,大眼圓睜、眼角上揚,再露出二顆長牙,氣足勢猛。
此外,廣東獅配大鼓;台灣獅用的鼓較小,「這是戰鼓的一種」,南鯤鯓代天府金獅陣的老師傅林屋說。
很多台灣獅團都稱「獅陣」。「陣」是指宋江陣,因此每位成員至少要練一套拳法,及一件兵器。出陣時,以獅為中心,兩旁有壯丁舞弄十八般武器隨行。
獅陣多附屬於廟,廟會前召集附近農家子弟集訓,在廟會中表演,嘉義、台南一帶最盛行。
既屬於廟,獅陣拜神自是隆重,舞者須先淨手、洗臉。入廟前,先在右邊、左邊舞弄,是與「同類」——廟前石獅打招呼,接著移步中門,先往右、後往左、再往上舞,為看門聯;看完後,跨過門檻進入,見神行三跪九叩禮。
台灣獅有所謂的「十八節」,拜神是其中之一。其他還有:獅咬腳、睡獅、翻背、過橋、探井、採水果、七星、八卦……等。
右圖為南鯤鯓代天府金獅陣用的鼓。(鐘永和)
獅子有「人性」?
名目雖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廖五常老師傅說:「道理很簡單,舞獅就要像獅。」
例如:舞獅頭的人應儘量避免臉部「曝光」,免得添了「人氣」,少了「獅味」;舞獅尾的則頭要垂下,切不可揚起,否則背上凸一塊,就好像獅身上長了個瘤。
站立時,腳要平踏地面,腳尖、腳跟都不可往上翹,誰看過站得那麼不重不威的獅子?身體癢,用後腿抓;有蚤子,頭彎過去咬,放到嘴裡、咬死,記得,要把死蚤子吐出來。
真實世界的獅子,是不是這麼「講究衛生」?舞獅的人不知道,也沒想要去知道。千餘年來,中國人已為獅子舞出了另一方天地——這堛熒鄐l有「驚、疑、怒、喜」等反應,比台北市立動物園管理組組長陳寶忠口中的「一介武夫」,莽莽撞撞,並不敏銳的獅子,「人性」多了。
獅旦戲獅——第一屆獅王獎冠軍隊南鯤鯓代天府金獅陣,清晨在佳里鎮廟前廣場練習的情形。(鐘永和)
上三山,過危橋
以廣東獅上三山來看,先是不知山上有何物,而在山腳徘徊、遲疑;好,決定上山,大吼一聲為自己壯膽,一步步慢慢往上爬,登上最高的山頭時,不禁英氣大發,顧盼自雄,耳朵一甩一甩、嘴巴一開一合,露出一股睥睨四方的得意勁;因此下山時,姿態、表情已與上山大異其趣,是志得意滿、氣勢十足地由山上(二張桌子)一躍而下。
台灣獅雖沒有道具,但也像「真」的一樣。比方「過橋」,先探水面,赫然發現水中也有一頭獅,嚇得連連後退;驚魂稍定後,再徐徐前進,將爪伸向水裏試試,嗯,水中之獅好像並不可畏,那就放心過橋吧!可是簡陋的獨木橋看來危危顫顫,還是躡著腳走安全一點,……。
「所以,『過橋』必須躡著腳尖舞,才能表現出獅子心裡的緊張」,廖五常說。老師傅講起舞獅,腿一抬、雙手動、肩膀隨之晃蕩,搖頭擺腦,加上眼睛一瞪,雖然手上無獅頭,已獅樣十足。
神經質才能舞好獅?
學舞獅的人往往沉迷其中,談起來就手腳並動,一發不可止。兩廣醒獅隊的邱添進,是個水泥工,他初學舞獅頭時,「常常恍恍惚惚的,就覺得自己是頭獅子」。有一回,他在三層樓高的鷹架上工作,竟把那兒當做橋,舞起「過橋」來了。
「獅要舞得好,就得有點神經質」,陳盈貴教練說:「當你把獅頭拿掉時,堶惜H的表情,就跟獅子一模一樣。」
或許舞獅的樂趣也就在此。當獅子登上三山、雄踞山頭,鼓聲大做時,舞者怕也不意興飛揚,恍惚覺得自己就是那傲視天下的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