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在中國有悠久的栽種歷史,民間有關葫蘆的傳說故事也很多,相傳它是古時神仙用來裝酒、裝仙丹的寶物,自然多少沾染了仙氣,故一直被視作吉祥如意的象徵。除此而外,它還有許多實用的功能,除了內部果肉可以食用外,外皮晒乾處理後,可以充作多種用途的容器。台北市有一個葫蘆老人鍾盛,種葫蘆、玩葫蘆是他的嗜好,他並且進一步動腦筋把葫蘆加工,加上各種的點綴,使別人看到會忍不住也想擁有一個。於是他不僅使自己的老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趣,發揚了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將祥瑞之氣,散發給許許多多的同胞。
葫蘆表面的圖案要在果實幼嫩時刻上,圖案線條才會隨著果實的成長而凸現擴大。
歷史久,用途多
葫蘆原名「壺蘆」,是一種瓜類菜蔬,在中國有悠久的栽種歷史。詩經豳風篇「七月」一文,描述約三千年前中國農民生活的情形,其中提到「七月食瓜、八月斷壺」。這裡的「壺」,指的就是葫(壺)蘆。
葫蘆依外形的不同,可分為好幾種:圓筒長條狀的,稱做「瓠瓜」;由上往下膨大呈梨形的,稱做「匏瓜」;腹大扁圓的,叫「壺瓜」;兩頭圓橢,中有細腰的稱為「蒲蘆」。
上述的前三種葫蘆,目前仍可常在菜市場看到,是廉價的菜蔬。最後一種蒲蘆因中間有細腰,刨起皮來頗為費事,比較不受大家歡迎,所以在市場上很少見到。
其實,蒲蘆不但味道甜美,而且它的造型曲線玲瓏、古雅美觀,適合玩賞,是葫蘆中外型最特出、功用也最多的一種,所以大家都直接以「葫蘆」稱呼它,它的本名「蒲蘆」,反倒鮮有人知了。
在中國關於葫蘆的傳說很多,相傳它是古時神仙用來裝酒、裝仙丹的寶物,而有「葫蘆寶」或「寶葫蘆」之稱。提起葫蘆,就令人聯想起民間神話「八仙過海」的八仙當中,鐵拐李腰間繫掛的那個葫蘆。葫蘆既是神仙隨身所攜之物,自然也就沾染了仙氣,流傳至今,一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採收後的葫蘆要先在陽光下曝曬五、六十天。
引發思古幽情
在古時候,葫蘆除了食用、觀賞和做「吉祥符」之外,還有不少用途:割成兩半可做水杓和飯瓢;把內部挖空可以裝酒或水。只可惜現在的人有了塑膠、不鏽鋼等各種材料的容器,都捨棄不用了。
然而,科技文明愈發達,人們對傳統古樸的東西愈懷念,也愈感興趣。雖然在今天葫蘆幾乎已經不具任何實用價值,但是許多人都喜歡把葫蘆當做擺設或垂吊的飾物,為緊張枯燥的生活增加古意和情趣,並希望藉此憑添幾分祥瑞之氣。
今年七十多歲的鍾盛,十多年前栽種了一棵葫蘆之後,對葫蘆深感興趣。從此,就忙著種葫蘆、玩葫蘆、賣葫蘆,和葫蘆結下不解之緣,現在已成為遠近馳名的葫蘆老人。
每天下午到夜晚,在臺北市東門市場、中山北路或西門町幾處鬧區,經常可以看到銀髯飄拂的鍾老先生,意態悠閒地推著一輛腳踏車在賣葫蘆。腳踏車的後座有個大木箱,箱面寫著:「葫蘆肚裡乾坤大,妙用無窮法在人」。箱上則掛滿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葫蘆,吸引了許多好奇的路人駐足圍觀。
鍾盛用鑽孔機在葫蘆口鑽洞,然後把內部掏空,配上軟木塞,繫個吉祥結,就是個理想的擺飾了。
期能藉以散播祥瑞之氣
鍾盛用手拂髯笑著說:「我賣葫蘆並非全為了賺錢,而是基於喜好和興趣。我希望大家來和我一起同享玩賞葫蘆的樂趣。」私底下,他喜歡將葫蘆分贈給來訪的親友,得意地向大家展示他心血的結晶。
鍾盛家住台北縣永和市,葫蘆卻種在桃園,地是租來的,約有一甲。他指出,葫蘆是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每年要播種一次,今年在這塊地種過後,明年就要換過,因為葫蘆成長特別耗費養料,種過的地就貧脊了,所以每年都要更換種地。
葫蘆在春天播種,約一星期後,翠綠的嫩芽就會冒出土來,攀旋在竹架上,幾個星期就會爬滿整個竹棚。到了暮春開白花、結果實,結實期一直延至夏、秋兩季。這段期間,鍾盛每個星期都要抽出三、四天,到葫蘆園照顧他的寶貝,終日流連於葫蘆棚下,不忍離去。
鍾盛加工的葫蘆成品中,有些刻有古色古香的圖案,最常見的是福字、壽字,和龍、鳳、松、鶴。鍾盛說:「這些圖案,要在葫蘆還小的時候,就刻在它的嫩皮上,隨著果實日漸長大,圖案的線條也會跟著凸現擴大,長大後再刻,就沒有這種效果了。」
為了確保刻畫圖案時沒有失誤,鍾盛想到一個方法。他把需要的圖案描繪下來,做成橡皮模子,刻畫前用模子在葫蘆皮上輕壓,圖案線條就會隱約顯現在葫蘆表皮上,這時,鍾盛只要拿起尖細鐵絲,在葫蘆上「依樣畫葫蘆」就可以了。
鍾盛在街上賣葫蘆總會吸引許多路人圍觀購買。
辛勤耕種,精心加工
葫蘆在幼嫩時,呈淺淡的翠綠色,聞起來有股清香,到了秋天才老熟,呈黃綠色。鍾盛說:「葫蘆採收的時候最怕風雨,偏偏那時是颱風季。因此,收成的好壞要看天氣,好時可以收幾千個,如果遇上颱風來襲,可能就只剩幾百個。」
葫蘆採摘後,要先在太陽下曝曬個五、六十天,讓果實的水份蒸發乾,瓤肉和籽仔乾縮剝落。這樣葫蘆就不怕摔、不怕蟲蛀,又不會腐爛,可以久貯不壞。
葫蘆曬乾後,鍾盛就想:「如果把內部挖空,不就可以像古人一樣,拿來裝酒和水嗎?」但是葫蘆的形狀奇特,要把內部挖空很不容易,鍾盛走遍台北的大街小巷,都找不到合適的工具,只好自己想辦法。他幾經思考摸索,終於設計出一個機器,拿到工具行訂做。機器頂端有一塊薄鋼片,鋼片的尺寸可隨果實內部空間大小自動調節。插上電後,鋼片迅速轉動,可以把葫蘆內部清除得很乾淨。
把葫蘆的頂端切掉,用電動鑽孔機鑽一個洞,然後用機器挖去裡面的瓤肉和籽子,再在葫蘆口配裝一個軟木塞。在出售之前,鍾盛還要用紅色或黃色絲繩編一個「吉祥結」,繫在葫蘆的腰間,細密的絲穗垂散在葫蘆肚子上,使葫蘆看起來更是古意盎然。
葫蘆是吉祥如意的象徵,鍾盛加工的葫蘆,有原色的、刻字雕花的,也有上釉、噴朱紅漆的,全都散發出一種古樸、祥瑞的氣息。
愈是拙樸,愈受人喜愛
鍾盛說:「葫蘆的原色是深黃略帶淺咖啡色,也可隨個人喜好上釉或噴漆,但是一般人還是比較喜歡原色的葫蘆,因為覺得它比較具有自然的拙樸之美。」
鍾盛住在一棟公寓的頂樓,在他家中的樓梯間,屋頂平台的工作間,都堆滿葫蘆。在平臺上還栽種了許多小種葫蘆,在葫蘆葉中,露出一個個拳頭大小的小葫蘆,玲瓏可愛。在鍾家客廳的酒櫃裡,擺的不是酒,而是各色各樣的葫蘆,有原色的,有漆朱紅色的,有刻字雕花的,就連花瓶、燭台,還有鍾盛隨身攜帶的水壺,也都是葫蘆做的。
鍾盛指出,葫蘆當作容器非常理想,不但無毒無臭,食物在葫蘆裡放過,還會沾上一點淡淡的香味。而且葫蘆如果經常使用撫摸,外殼表面會現出一層亮麗的光澤,他那個用了十多年的水葫蘆,就是最好的證明。
子女皆已長大成人的鍾盛,獨自照顧葫蘆園,從租地、鋤地、播種、澆水、施肥、噴藥到收成、加工、出售,全都一手包辦,雖然費神費力,卻樂在其中。或許正因他經常勞動,雖已年逾七十,身體還是非常硬朗,他的眼睛炯炯有神,說起話來聲音宏亮,走起路來健步如飛。
葫蘆是吉祥如意的象徵,鍾盛加工的葫蘆,有原色的、刻字雕花的,也有上釉、噴朱紅漆的,全都散發出一種古樸、祥瑞的氣息。
環肥燕瘦,個個都美
終日與葫蘆為伴,鍾盛和葫蘆有著深厚的情感。對於葫蘆,他有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說:「葫蘆的形狀細腰肥臀,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就像小姐的身材一樣,而且無論『長相』如何,都各有可取之處。有些看來很不起眼,仍會有顧客非它不要。而在我的眼中,每個葫蘆都漂亮,因為它們都是我辛苦栽培的成果。」
種了十多年的葫蘆,偶而發現一兩個形狀怪異的變種,是鍾盛最高興的時候了。在今年的收成中,他發現了一對並蒂葫蘆,一個梨形葫蘆,一個三層(有二個腰)葫蘆,他非常珍視這幾個造型罕見的葫蘆,但並不準備一人獨享,他計畫送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讓大家觀賞。
葫蘆外觀古樸有趣,又寓意吉祥,可說是人見人愛,幾乎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想買一個做為紀念,所以鍾盛的葫蘆銷路相當好,一年可賣掉好幾千個。尤其是國慶和新年前後,大批的華僑和外國觀光客來臺,銷路最好。準備出國的留學生也會到處打聽,想要買幾個帶到國外去,藉以宣揚中華文化。
加工過的葫蘆還可當成花瓶使用。
樂在其中,利己利人
鍾盛的年紀雖大,腦筋卻很靈活,他辛勤耕耘,改良設計,不但把自己的嗜好發展為一門賺錢的行業,使自己的晚年過得充實有趣,而且也把葫蘆這種寓意祥瑞的傳統器物保存下來,讓大家有福共賞,實在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佳事。
鍾盛採收的變種葫蘆,依次為三層葫蘆、並蒂葫蘆、梨型葫蘆。
鍾盛採收的變種葫蘆,依次為三層葫蘆、並蒂葫蘆、梨型葫蘆。
鍾盛採收的變種葫蘆,依次為三層葫蘆、並蒂葫蘆、梨型葫蘆。